今天(4月28日),珠峰大氣與人體健康科考分隊,正式獲取了本次珠峰科考的第一批臭氧、二氧化氮等觀測數據。這些珍貴的數據,是科學家們解密青藏高原如何影響大氣自凈能力的重要基礎。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附近,經過四天緊張安裝,珠峰大氣與人體健康科考分隊,所有的觀測設備均已就位,開始在珠峰大本營觀測大氣參數。一大早,測風雷達就開啟了全天候運行,最遠可觀測10公里范圍內的三維風速風向分布。小小的黃色帳篷內,還布滿大氣環境分析儀器,實時測量臭氧、二氧化氮等參數。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林偉立:它是各個方向掃描的,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立體的風的大小,就是可以知道這個河谷空間里頭每一個地方的風速和風向。
測量風場,明確風的來源及通量,可以幫助科考隊更精確地了解他們所要觀測的臭氧和氮氧化合物,這兩個最主要的科考目標,到底來自哪里。
青藏高原的氮氧化合物濃度僅為北京的千分之一,測量難度極大。現在,已正式啟動的濃度測量儀,還幫助科考隊獲取了第一批氮氧化合物和臭氧的觀測數據。首批觀測結果,就讓科考隊員感到十分欣喜。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 葉春翔:臭氧的值已經出來了,從80ppb到90多ppb之間。我們比較北京的濃度,北京是50ppb、60ppb這個水平,還沒有我們這個地方的濃度更高。這個值為什么呢?有很多這種高濃度臭氧,從高空被冰川風給下拽下來,這個值和朱彤院士在20年前測的值是可以比較的,就是我們再一次證明了我們這個科學假設。
接下來,科考隊還將在珠峰海拔5800米、6300米營地等極高海拔高度,安裝探測儀器,多點位立體測量,進一步提升數據的全面性。科考隊員介紹,科學研究通常需要在有代表性的環境下進行,得出的結果才最經典。而在這里觀測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等,科考隊員旨在探究大氣自凈化能力。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朱彤:大氣里面的凈化機制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人類的活動,包括自然活動,都會排放出很多的化學物質到空氣里面去。如果沒有任何的凈化,幾千年、幾百年、過去幾十年都會蓄積起來,那我們的空氣就變得不可呼吸。包括全球氣候變化,包括我們大氣的污染,包括在未來我們在碳中和的過程中,怎么來識別自然對我們的溫室氣體的調控的作用,這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啟動登頂科考預演
為了確保本次“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的圓滿成功,4月26日14時,承擔登頂任務的14名科考登山隊員率先從大本營出發,今天隊員們即將向海拔7028米的北坳冰壁發起挑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同以往的登山行動一樣,率先出發的是運送物資和給養的牦牛隊。與以往不同的是,牦牛身上馱運的,包括了自動氣象站、測厚雷達等科考設備。而這些沉重的設備,在海拔6500米以上,都需要科考隊員人工背負。
“巔峰使命”珠峰科考登頂科考小組組長 德慶歐珠:以往的話,我們從8300米沖頂時候,自己的這個氧氣跟喝的吃的以外,不用帶這些設備。但今年是我們一個氣象站的總重量有將近50公斤左右,還有雷達,還有相關的一些補助性的裝備,負重上肯定會有一個很大不同。
14時,整裝待發的隊員們離開大本營,正式向珠峰頂峰進發。
我現在就是跟隨著登頂的科考隊員一起前往海拔7028米的北坳營地,在那里隊員們將搭建極高海拔的氣象站,然后他們將會回到6500米的前進營地,在那里等待比較好的時間窗口,然后進行沖頂的科學考察。
從大本營出發之后的絨布河谷路段相對平緩,但由于部分隊員背負了氣象傳感器等精密設備,因此整個隊伍的行進速度并不算快。一個小時之后,隊伍來到了東絨布冰川的入口,開始向海拔5800米的過渡營地爬升。
4月27日,科考隊員上午10時出發,進入了東絨布冰川,伴隨著眼前出現了形狀各異的冰塔林,海拔也一步步攀升,隊員們的喘息開始急促,腳步也明顯沉重了起來。在行進途中,專家們還仔細觀察了冰塔林消融和退化的現象,為下一步精確測量謀劃方案。
4月27日15時左右,天空開始下起了雪,剛剛到達海拔6500米前進營地的隊員們來不及休息,就開始忙著清點整理裝備,為第二天的任務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