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菌的致病物質主要是白喉毒素。白喉毒素是含有兩個二硫鍵的多肽鏈,分子量為62,000。經蛋白酶水解后,可分為A和B兩個片段,中間仍由二硫鍵聯接。B片段,無酶活性,但能與宿主易感細胞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并通過易位作用使A片段進入細胞。A片段具有酶活性,能將氧化型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NAD+)水解為煙酰胺及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兩部分,并催化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2,EF-2)與ADPR共價結合,使EF-2失去轉位活性,從而中止肽-tRNA及mRNA在核糖體上由受位轉移至供位,肽鏈不能延長,細胞蛋白質合成受阻,細胞死亡,病變產生。
僅攜帶β-棒狀桿菌噬菌體的溶源性白喉桿菌才能產生外毒素,因為白喉毒素就是β棒狀桿菌噬體毒素基因(tox+)編碼的蛋白質。tox+基因的表達與菌體無機鐵含量密切相關,鐵含量適量時, tox+基因表達,否則不表達。
白喉桿菌尚產生一些侵襲性物質,如類似于結核桿菌的索狀因子(Cord factor),能破壞細胞的線粒體膜,導致呼吸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
白喉的傳染源是白喉病人及恢復期帶菌者。本菌存在于假膜及鼻咽腔或鼻分泌物內,經飛沫、污染物品或飲食而傳播。白喉桿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常在咽部粘膜生長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及侵襲性物質,引起局部炎癥和全身中毒癥狀。局部粘膜上皮細胞發生壞死,血管擴張,粒細胞浸潤及纖維滲出,因此形成灰白色膜狀物,稱為假膜(Pseudomembrane),若病損進一步擴展至喉部或氣管內,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盡管細菌一般不侵入血流,但外毒素可被吸收入血,迅速與易感組織細胞結合,使心肌、肝、腎和腎上腺等發生退行性病變,并可侵犯腭肌和咽肌的周圍神經細胞,臨床上出現心肌炎和軟腭麻痹、聲嘶、腎上腺機能障礙,血壓下降等癥狀。本菌偶有侵害眼結膜、外耳道、陰道和皮膚傷口等處,也可形成假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