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具有產生噬菌體的潛在能力。溶原性細菌培養時,大多數原噬菌體不進行營養繁殖,但少數會自發脫離染色體,導致細菌裂解,但裂解發生的頻率較低,不易察覺;而在某些物理、化學因素(紫外線、X射線、氮芥等)刺激下,原噬菌體會脫離染色體,開始復制,從而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產生大量的噬菌體。
(2)具有抗同源噬菌體感染的“免疫性”。即溶原性細菌對其本身產生的噬菌體或外來的同源噬菌體不敏感,這些噬菌體雖然可以進入溶原性細菌,但不能繁殖,也不能導致溶原性細菌裂解,例如含有入原噬菌體的溶原性細菌,對入噬菌體的毒性有“免疫性”。
(3)溶原性細菌的復愈。溶原性細菌有時會丟失原噬菌體,又成為非溶原性細菌,此過程稱為溶原性細菌非溶原化,此時溶原性細菌并沒有發生裂解。
(4)獲得新的生理特性。如白喉桿菌只有感染了特定的原噬菌體后,才會產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機體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