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1年發現艾滋病,隨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據WHO報告,至1995年1月1日全球累積的HIV感染得為2590萬例,艾滋病人850萬例,死亡病人700萬例,其中非洲流行最嚴重,居首位,其次是東南亞地區。我國于1984年使用美國Ameur公司Ⅷ因子,首次傳入,逐年增加,從1985年至1995年底累HIV感染者3341例,其中117例為艾滋病人,地理分布去最高,占80%左右,以嗜毒者為主。
由于艾滋病驚人的蔓延速度和高度的致死率,已引起WHO和許多國家的重視,普遍采用了一系列綜合措施,主要包括:
(一)廣泛地開展宣傳教育,普及防治知識,認識本病傳染源、傳播方式及悲慘結局。
(二)建立HIV感染和艾滋病的監測系統,掌握流行動態。對高危人群實行監測,嚴格管理艾滋病人及HIV感染者。
(三)對供血者進行HIV抗體檢測,確保輸血和血液制品安全。
(四)加強國境檢疫,防止本病傳入。
特異預防,迄今尚缺理想疫苗。減毒活疫苗和滅活全病毒疫苗,由于難以保證疫苗安全,不宜人體應用。選擇基因工程方法研制疫苗,如克隆囊膜蛋白基因、核心蛋白基因,在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表達多肽作亞單位疫苗,或囊膜基因插入病毒或腺病毒中制備重組疫苗。最大問題是囊膜蛋白高度易變性,不同毒株HIVgp120有明顯差別,使疫苗的使用受到了限制。現已證明包膜蛋白gp120的肽鍵中有一些區段的氨基酸序列比較保守恒定,用該保守恒定片段制備,將能解決問題。
用于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有疊氮脫氧胸苷(AZT)、蘇攔明(Suramin)、雙脫氧胞苷 (ddc)、雙脫氧面苷(ddl )等。AZT能干擾病毒DNA合成,從而抑制HIV在體內增殖,緩解癥狀,延長病人生存期。蘇拉明對HIV的逆轉錄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ddc是最有效的HIV抑制劑,能明顯減少HIV的復制和改善病人免疫功能。ddl抗病毒的范圍比AZT和ddc 窄一些,但毒性較低,半衰期較長。
此外,發現許多抑制蛋白酶、阻止HIV與靶細胞結合或融合的藥物,能分別作用于細胞感染的不同階段,以達到抗HIV的效果,均尚處于研究階段。
中草藥中發現括蔞蛋白、貝母苷、甘草甜素、及地丁、空心莧、紫草等抽提物有抑HIV的作用。中藥方制治療艾滋病人也能緩解癥狀,都在研究和總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