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結果:
一、肝臟疾病
(1) 肝硬化
肝實質破壞后,引起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潤、纖維組織增生和再生結節出現。
CT表現:
① 大小:早期廣泛脂肪變致肝增大,晚期肝縮小,肝左右葉大小比例失調,肝門和縱裂增寬。
② 外形:結節突出使肝外緣凸凹不平,也使原為凹陷的內側緣隆突。
③ 密度:脂肪變時減低。局限性減低,有時難以同原發或繼發癌病灶鑒別。
④ 脾腫大是肝硬化重要的間接征象,但并非所有肝硬化均發生脾腫大。門脈高壓時可見脾門附近出現粗大、迂曲血管影像。
⑤ 腹水征:肝與腹壁間距離增大,出現水樣密度帶狀影。
(2) 脂肪肝
大多數脂肪浸潤廣泛而均勻,少數為局限性,CT表現為肝密度減低,低于脾臟,嚴重者CT值為負值,因而使肝內血管顯示為樹枝狀較高密度影。
(3) 肝腫瘤
CT對肝腫瘤檢出率高,并可確定腫瘤的數目、大小以及范圍,但有時定性診斷困難。
① 肝囊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球形低密度區,CT值與水近似。
② 肝海棉狀血管瘤
CT平掃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動態增強掃描可見病灶邊緣結節狀增強,并向中心逐漸擴展,持續一段時間后才恢復原來的密度。該過程所需時間長短與病灶大小成正比。此特征性CT表現有利于定性診斷。
③ 肝癌
原發性肝細胞癌為我國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根據腫瘤大小分為小肝癌(3cm以下)、巨塊型、多發結節型和彌漫型。CT掃描見大多數肝癌為低密度,但少數肝癌為等密度,CT不易發現。低密度灶為圓形、橢圓形、分葉形或不規則形。瘤內因壞死、液化等出現更低密度區,中間和邊緣可見瘤結節。另外還應注意下列間接征象:肝外形有局限性隆突。肝門,膽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伴發肝硬化。
肝轉移癌常表現為肝內多發類圓形低密度區,其大小不一。增強可見瘤體增強或環形征。鑒別診斷需借助其他臨床資料。
(4) 肝膿腫
CT表現為邊界清楚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區,CT值因膿腔內容物成份不同而差別也大。如含氣體,可見氣液面,即可確定診斷。增強掃描以膿腫邊緣呈環形征。
(5) 肝包蟲病
為圓形或卵圓形病灶,邊界清楚,壁薄,囊壁常有鈣化,大囊之內可有多個子囊。
二、膽道疾病
(1) 黃疸
CT對黃疸患者的鑒別價值頗高,可以確定是否為梗阻性黃疸、梗阻的平面和梗阻的病因。
梗阻性黃疸表現為膽道系統擴張。
① 肝內膽管擴張:肝內出現由肝門向肝內延伸的低密度樹枝狀影,無增強效應。
② 肝總管和膽總管擴張:肝門或胰頭出現卵圓形或卵圓形低密度影,即為擴張膽總管的橫斷面,稱之為環征。
③ 膽囊增大。
梗阻平面的判定主要根據膽系擴張的范圍。
① 肝總管平面梗阻:僅肝內膽管擴張,膽囊多縮小
② 胰腺上段膽總管梗阻:肝內膽管擴張,肝門出現環征,胰頭內不出現環征,膽囊可能增大
③ 胰內段總膽管梗阻:肝內膽管擴張,肝門和胰頭內出現環征,數個平面均見環征,胰頭內不出現環征,膽囊可能增大
④ 壺腹區梗阻:全部膽系擴張,在鉤突平面可見到總膽管擴張影。
梗阻病因的判定必須綜合分析梗阻的部位、有無腫塊或結石及其他一些征象,再結合臨床資料。梗阻的病因很多,一般為腫瘤,炎癥和結石。不同平面好發病有所不同,故梗阻平面確定有助于病因分析。
(2) 膽石癥
膽石CT值與鈣含量成正比。
膽囊結石一般顯示為膽囊內高密度,大小、形態不一。純膽固醇結石,不顯影。膽囊結石常伴發膽囊炎,見膽囊壁不規則增厚和鈣化。膽管結石,除顯示結石本身外,還可見結石引起的膽管梗阻性擴張。
(3) 膽系腫瘤
膽囊癌表現為膽囊增大,囊壁不均勻增厚和密度不均,增強掃描顯示高密度塊影、膽管癌除顯示癌瘤造成的膽系梗阻外,還可顯示癌本身或肝門腫塊。
三、胰腺疾病
胰腺為腹膜后臟器,是普通X線檢出的難點。CT可顯示胰腺及其周圍結構,故診斷準確性高。
(1) 胰腺癌
直接征象為腫塊或胰腺局部增大,等密度多見,少數為低密度。間接征象為胰管因腫瘤浸潤和壓迫所致遠側擴張,如主胰管和膽總管同時擴張,則顯示雙管征。如胰腺癌擴散,浸潤周圍脂肪層而致輪廓模糊。淋巴轉移使胰腺及大血管周圍淋巴結腫大。肝轉移和腹膜后轉移可引起腹水征。
(2)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表現為胰腺腫大、變形和邊緣模糊。慢性胰腺炎顯示胰腺萎縮萎縮或增大、變形、鈣化和假性囊腫。
四、腎臟疾病
(1) 腎囊腫
多發生在腎實質內,CT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邊緣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區,CT值為6-18H。
(2) 腎細胞癌
CT表現腎實質內有密度不均勻的腫塊,其中常見到鈣斑。癌瘤轉移至主動脈淋巴結時,CT易于顯示。
(3) 腎盂癌
多為移行細胞癌,主要CT表現為腎盂內腫塊,約50%的患者有腎盂積水。
五、腎上腺腫瘤
由腎上腺皮質和髓質衍生而來。CT可檢出小至5mm腫塊……腎上腺邊緣平直和向外凸時要高度懷疑腫瘤存在。
六、其他
腹內其他器官,如膀胱、前列腺、女性內生殖器腫瘤和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癌均可由CT檢出確診。
需要檢查的人群:腹腔臟器病變、損傷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