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發現維生素D本身并沒有生理功能,只有轉變為它的活性形式才能成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質。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25-羥維生素D3、1,25-二羥維生素D3、24,25-二羥維生素D3等,其中以1,25-二羥維生素D3為主要形式。膳食中的維生素D3在膽汁的作用下,在小腸乳化被吸收入血。從膳食和皮膚兩條途徑獲得的維生素D3與血漿α-球蛋白結合被轉運至肝臟后,首先在肝細胞內質網和線粒體中,經25-羥化酶作用,變成25-羥維生素D3,然后再在腎臟中混合功能氧化酶-1α羥化酶作用,變成1,25-二羥維生素D3,其活性比25-羥維生素D3高500~ 1000倍。然后在DBP轉運蛋白的載運下,經血液到達小腸、骨等靶器官中與靶器官的核受體(VDRn)或膜受體(VDRm)結合,發揮相應的生物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