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GH人GH呈脈沖式分泌,具晝夜節律分泌特征,但受運動、應激及代謝變化的影響。人的GH分泌每日有5~10個分泌峰,峰值達2~40μg/L,峰間谷值多小于0.2μg/L,正常人在運動、應激狀態時,或GH分泌高峰時取血,其血GH值偏高(女性明顯)。巨人癥患者的GH分泌喪失晝夜節律性,但仍保持著間斷的脈沖式分泌,其血濃度的個體差異較大,但垂體GH瘤大多呈GH自主性分泌。患者分泌GH脈沖頻率增加,且血GH基礎值與空腹結果均增高,但不同的放射免疫法檢測的GH值相差較大,故僅一次血GH測定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
目前的免疫熒光或免疫發光測定的靈敏度達0.005~0.01μg/L,可準確地測得正常人的血GH基礎水平。同時血清中的GH組分很不均一,含有20kD、22kD GH聚合體等多數形式,測定血GH譜是確診GH過度分泌的較佳方法。因可了解血GH增高的組分及其比例。GH在血中的半衰期為20~25min,故測定血GH譜時,每5~20min取血一次,連續測一夜或24h。
GH水平測定還有助于判斷治療效果和預后。病情長期處于活動狀態。腫瘤分泌大量GH者的死亡率高,生活質量差[12-13]。
(二)尿GH為近年發展的一種新的測定方法,尿GH的測定能反映一段時間內的GH分泌量,而且與血IGF-1呈正相關。肢體肥大癥患者24h或12h尿GH排泌量常較正常人高50~100倍。
(三)血IGF-1一般認為,血清IGF-1水平是反映慢性GH過度分泌的最優指標,這是由于:①肢端肥大的臨床表現主要是由于IGF-1的作用增強所致;②絕大部分活動性肢端肥大癥患者的IGF-1濃度增高。一些資料顯示,血清IGF-1持續升高或既往有過腫瘤的病人特別易于伴發結腸、直腸、甲狀腺、胃等部位的腫瘤,男性較女性具更大危險性[14-16];③患者血清IGF-1濃度與病情活動性及測定前24h血GH值相關,故能反映測定前24h分泌的GH的生物作用;④血IGF-1與IGF-1結合蛋白結合,半衰期長,其血濃度在24h變化很小,且不受取血時間、進餐與否、睪酮和地塞米松等的影響;⑤病情較輕者,即使血GH稍增高,但血IGF-1水平多明顯升高;⑥偶爾,肢端肥大性巨人癥患者可表現為血GH正常,GH對低血糖癥的反應遲鈍、GH缺乏脈沖性分泌特點,而血IGF-1和PRL升高顯著,可能與組織對GH特別敏感有關,故確診必須依賴于IGF-1測定[17]。
(四)血IGF結合蛋白-3(IGFBP-3)IGFBP-3的分子量為150kd的三元復合物,檢測時不需提純,僅需10μl血清。由于IGFBP-3是由GH通過IGF-1誘導產生的,因此IGFBP-3的濃度有助于肢端肥大癥和巨人癥的生化評估。有研究表明,在肢端肥大癥活動期,IGFBP-3升高。在判斷疾病是否處于活動期以及手術療效方面,血IGFBP-3比IGF-1更有價值[18]。近來用特定的放射免疫法測定IGFBP-3水平,進一步證實它為肢端肥大癥病情變化的標志物,而且作葡萄糖抑制試驗時,有的患者雖血清GH及IGF-I水平被抑制,其IGFBP-3水平仍較正常人高[19]。IGFBP-3濃度隨年齡增大而下降。大多數正常成人的血IGFBP-3濃度為2~4mg/L,而病情活動的本病患者常超過10mg/L。
(五)血GH結合蛋白(GHBP)在多數情況下,患者血中過量的GH主要是分子量為22kd的GH單體。隨著其濃度的升高,出現GH受體下調。編碼GH受體的細胞外序列與GHBP相同[20]。用FPLC凝膠色譜法區別結合GH與游離GH,發現患者的GHBP水平明顯下降,經奧曲肽(octreotide)治療或手術切除垂體腺瘤后,其GHBP水平又恢復正常[21]。持續低血GHBP水平提示肢端肥大癥處于活動期[22]。
除以GHBP形式存在的GH受體部分釋放外,患者血中還存在GH受體抗體。用色譜法分離和Nb2法在肢端肥大癥患者血清中發現IgGs[23],且其血中的GH和IGF-1水平也升高。GH受體抗體在肢端肥大癥發生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