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考察研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純的大鯢野生種群。綜合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為一新種——江西大鯢。基因組水平數據分析支持江西大鯢遺傳分化顯著且未受到其他省區大鯢的雜交污染。科研團隊采用標記-重捕的方法,為期18個月的野外監測共記錄成體、亞成體和新孵化的幼鯢在內的700余尾個體,并連續兩年觀察到野外繁殖。這一成果17日在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在線發表。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中國特有珍稀兩棲動物,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占據重要地位。娃娃魚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能夠達到2米,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時代。這一類群具備漫長的演化歷史和極高的演化獨特性,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在我國列為二級保護動物。盡管過去已正式描述了兩個物種,即傳統的中國大鯢和新近恢復有效性的華南大鯢。然而無論是這兩個已定名還是其他未被描述的物種,最大的問題是當前的物種分布范圍和種群大小不得而知,這使得目前的保護行動難以開展。
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其所在的棲息地水域面積僅約36km2。夏季,棲息地上游溪流會經歷短暫的山洪,冬季則常因枯水而斷流,導致生境的破碎化;下游受人工修建的水壩阻隔,再無合適的大鯢棲息地。因此,這一種群也可能由于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因素而變得岌岌可危,亟須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
專家介紹,江西大鯢是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也是我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為系統收集物種的基礎生物學和棲息地生態學資料等提供了寶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