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1-14 09:34 原文鏈接: 廖資生:以科技支撐災害防治工作

      

    廖資生

      只要我們的工作做得深入細致,地質災害應該具有較高的可預測性,山地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也只有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撐才能搞好地質災害的防治。

      近年來,我國的山地地質災害有逐漸增多、加強之勢。究其原因:一是近年極端天氣(降雨強度)頻繁出現;二是人類活動加強破壞了山坡的穩定性;第三則是與我們對災害防治的不力有關。

      盡管中央十分重視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但是全國特大地質災害頻發的局面仍未明顯改觀。

      有人說,地質災害和地震一樣難以預測和防治。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妥。地震是由地殼深部地質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當事發前沒有人們可覺察到地震征兆時,的確難于預測。因此只能從建筑規劃上“避讓”或從增強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性能上進行“防備”。而山地的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主要是與暴雨、凍融等氣候因素,山地巖石的結構、構造,以及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為活動與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有關。這些影響因素,除地震誘發因素外,多數是可以被我們認識和掌控的。

      因此,只要我們的調查、研究工作做得深入細致,地質災害應該具有較高的可預測性,也有相當多的防災、減災措施可供選擇。但是地質災害發生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影響因素更是多種多樣的:有主導和非主導因素之分;有些因素的作用是緩慢、漸進的(如植被的破壞、坡腳河流的沖刷),而有一些因素則是突發、急劇的(如地震、暴雨、山洪、人工開挖);有些因素是人們可觀察到的(如斜坡的巖石的破碎程度、巖層產出狀態、坡體開裂、山體發出異響等),有些因素則是覺察不到的(如斜坡緩慢地變形、巖土含水量的增加和松動等)。因此山地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也只有依靠科技力量的支撐才能搞好地質災害的防治。

      以科學發展觀回顧我們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所進行的工作,我們認為:我國政府以人為本、關愛民生,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在災后救助和災后重建方面取得了世人贊譽的巨大成績。但是我們在災害的預測防備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對重大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水平不高。對多數的重大地質災害未能在事發前作出準確的預報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造成了不應該有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工程施工特別是縣鄉以下居民點的選址,沒有把地質災害的評估列為工程設計、施工的必需程序,或者沒有評價,或者雖有評價但流于形式。因此一些建筑物選址不當,易遭災害襲擊;同時建筑物又未采取相應的抗災措施,則更易造成損毀。

      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力量不足。市、縣二級基本沒有專業的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從事這項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不多,缺乏先進的勘察、監測設備,國家和地方在地質災害的預測防治上投入專項經費也不足,因此無力對全國大面積山地開展地質災害的詳細勘察和預報預警工作。為此,國務院2004年頒布的《地質災害條例》和2010年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分工負責災害防治的原則。即: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指導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重大地質災害的勘察與防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和管理單位負責治理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對于國土面積廣袤的我國來說,以上“條例”和“通知”提出的分工治理原則是正確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各方面如何落實到行動上。從近年我國重大地質災害發生的地域上看,城市、工礦集中區和鐵道、公路、水利工程沿線,由于有專業的地質勘察隊伍進行過地質災害的評估和采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相對較少;其所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對地質災害治理尚不徹底的已建工程地段和某些地質災害評估走過場的施工工地。近年發生最多、損失重大的地質災害,絕大多數都在各級地方政府負責的廣大農村。究其原因,作者認為主要是地方政府管轄范圍太大,財力有限,無力在地質災害的防治上投入所需的資金。因此絕大多數市縣沒有設立專業的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只能將災害防治任務交由當地的國土資源局或水利局等部門兼管,或將此項任務下達給鄉、鎮政府,并實行“群測群防”的災害防治對策。但是地質災害的防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科學技術問題,沒有一支具備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知識、擁有先進勘察儀器設備的專業技術隊伍進行深入細致的勘察、監測工作,僅靠“群測群防”和簽訂“災害防治承包責任書”是難以勝任這一艱巨、復雜任務的。

      我認為今后最重要的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支撐。

      首先應在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縣、市一級設立地質災害防治的專業機構,并配備一批訓練有素、擁有先進勘察、監測裝備的技術人員。同時,為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科學技術支撐,在有關高等學校應設置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為國家培養所需要的災害防治專業人才。在科學院的相關院所,設置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機構,國家科技基金委也應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課題的支持力度。

    相關文章

    6載磨劍,中國團隊領銜的野火研究登上《科學》

    近日,清華大學主導的一項關于北方野火的國際合作研究登上國際科學頂刊Science(《科學》)。研究發現2021年北方森林野火二氧化碳排放創歷史新高,占當年全球野火碳排放的23%。而二十年前這一比例通常......

    重磅!國務院機構改革提請審議: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該議案提到,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

    關于征集CSTMFC98科學實驗標準化領域團體標準的通知

    ......

    探索教師“科學加”做法,培育學生“科學家”潛質

    2023年3月2日下午,由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首期“海淀區中小學科技教師系列培訓”(以下簡稱“培訓班”)開班儀式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

    2023年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結果公布!

    各有關單位:根據《海南省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和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瓊科規〔2021〕12號)和《海南省省級財政科技項目立項評審工作細則》(瓊科規〔2022〕29號)規定,經公開申報、形式審查、專家評審、行......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交流會暨青少年科普報告在津召開

    中新網天津2月23日電(龐喻文)23日,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辦,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等單位承辦的2021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交流會暨青少年科普報告會”在......

    青島海洋所地球科學學科首進ESI全球前1%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更新了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數據(本期數據覆蓋的時間段為2012年1月1日-2022年10月31日),自然......

    打造戰略科學家隊伍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戰略科學家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是國家戰......

    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預測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坡

    記者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獲悉,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

    《科學》關鍵發現:讓人癡呆讓人傻,這些小東西要擔責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此時此刻,我們身體中有數萬億的微生物正在繁衍生息,這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也對人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它們的代謝產物、種群豐度,甚至不同微生物的組成比例都可以改變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