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28位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論如何弘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在科技創新中勇攀高峰,做一個矢志不渝的奮斗者。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在視頻致辭中說,袁隆平開創的雜交水稻事業,是中國農業科學研究的一座豐碑。袁隆平在一生不斷創新求索過程中所形成的高貴品質和崇高風范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院士們要以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是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夢想。”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線上致辭時表示,當前受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等影響,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仍然嚴峻,院士們要大力挖掘優異基因資源,強化種業技術研究,突破種業核心關鍵技術,培育突破性重大品種,為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回憶了與袁隆平多次交流交往的點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設想》一文讓我大受啟發,開啟了我的水稻研究生涯。”他表示,要學習袁隆平不斷創新、執著“追夢”的精神,繼續發展水稻產業,提高水稻科研水平,讓中國人民吃飽吃好、吃健康吃營養。
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將袁隆平看作是自己的“伯樂”。他表示,今后雜交水稻的創新目標,應該是育成豐產性、優質性、抗性、廣適應性等“四性”綜合起來較高的品種。“要繼承袁隆平先生的遺愿,發揚袁老師生前協同攻關、無私奉獻的精神,把雜交水稻育種攻關做得更好。”
“低鎘水稻研究實現‘三個率先’,6個品種進入國家水稻新品種區域試驗續試;第三代高產攻關周年畝產1603.9公斤,再次突破世界紀錄……”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柏連陽介紹了近一年來該院取得的科技成果,并表示,將發揮該院在雜交水稻、特色蔬菜、雜交油菜、綠色生物防控、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學科領域優勢,突出基礎性原始性創新,為湖南建設世界頂尖種業實驗室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當天,線下參會的院士們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植下“院士林”,以植樹之行傳達育人理念,傳承薪火,激勵創新,切實弘揚袁隆平科技創新精神。
近日,“科學點燃青春——2022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對話青少年”系列活動全網播出。2022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莫毅明分別與青少年線上線下對話,分享獲獎成果,......
中新社長沙12月3日電(記者唐小晴)在湖南長沙湘江新區,一輛大“眼睛”的藍色清掃車正在“吃”路面垃圾。這是湖南阿波羅智行研發的L4級低速智能無人清掃車。“它融合了北斗導航的智能駕駛技術,能精準識別障礙......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最新談及中國粒子物理的機會與未來時指出,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11月25日至26日,以“科教新征程筑夢新時代”為主題的2022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年會在線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理事長武向平在開幕辭中表示,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11月23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和科技部官網刊文介紹了中國工程院2022年警示教育大會的情況。在日前召開的這場警示教育大會上,參會的140余名黨員干部觀看了專題警示教育片,兩名工程院原院士曹耀峰、王安成......
2022零碳中國杭州峰會11月19日-20日在浙江杭州舉行。院士專家、企業等齊聚,共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創新發展路徑,共探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助推加速邁向“零碳中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
據“江西組工微訊”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17日上午,南昌大學召開領導干部大會,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吳浩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光華同志宣布省委、省政府關于南昌大學主要負責同志職務......
在16日舉行的2022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數字雄安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雄安新區應做好數字中國建設、數字經濟發展的排頭兵,為中國、為世界的數字經濟發展打造高質量的樣板工程。對于雄安新......
“國內外針對信息網絡體系與技術創新已經開展了許多研究,但尚未形成較為完善、實用的新型網絡體系。我們要把握住這一時機,在建設新型網絡體系的過程中,實現相關技術的自主可控。”當今世界,信息網絡技術發展日新......
隨著中國制造業水平的不斷提升,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在越來越多領域得到應用與發展。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第二屆復合材料技術與裝備國際發展論壇暨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國際會議日前在南京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