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25 10:01 原文鏈接: 類病毒的情況介紹

    類病毒

    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T.O.Diener團隊在研究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病原時,觀察到病原無病毒顆粒和抗原性,具有對酚等有機溶劑不敏感,耐熱(70-75℃),對高速離心穩定(說明其分子質量小),對RNA酶敏感等特點。所有這些特點表明病原并不是病毒,而是一種游離的小分子RNA,從而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類病毒(viroid)。后又相繼在菊花矮縮病、菊花綠斑病、柑橘剝皮病等患病植株中分離到低分子質量的病原RNA。推測它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植物、動物甚至人體內。

    類病毒是一類能感染某些植物使其致病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類病毒基因組小。已測序的類病毒變異株有100多個,其RNA分子呈棒狀結構,由一些堿基配對的雙鏈區和不配對的單鏈環狀區相間排列而成。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二級結構分子中央處有一段保守區。類病毒通常有246~ 399個核苷酸。所有的類病毒RNA沒有m RNA活性,不編碼任何多肽,它的復制是借助宿主的RNA聚合酶Ⅱ的催化,在細胞核中進行的RNA到RNA的直接復制。

    類病毒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傳染的致病因子。類病毒能獨立引起感染,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毒力不同的類病毒的株系。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的弱毒株系使馬鈴薯只減產10%左右,而強毒株可使馬鈴薯減產70%~80%。

    所有的類病毒均能通過機械損傷的途徑來傳播,經耕作工具接觸的機械傳播是在自然界中傳播這種病害的主要途徑。有的類病毒,如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還可經種子和花粉直接傳播。類病毒病與病毒病在癥狀上沒有明顯的區別,病毒病大多數典型癥狀也可以由類病毒引起。類病毒感染后有較長的潛伏期,并呈持續性感染。

    不同的類病毒具有不同的宿主范圍。如對馬鈴薯紡錘塊莖類病毒敏感的寄主植物就數以百計,除茄科外,還有紫草科、桔梗科、石竹科、菊科等。它通常在宿主細胞核內,借助汁液傳染,相對分子質量75000~ 130000。絕大部分類病毒均具有共同的結構特征:①位于棒狀結構中心有一個高度保守的序列;②靠近這一保守中心區的左側有一個多聚嘌呤區;③棒狀結構左側序列保守性強,右側變異性大。它可能是通過核苷酸序列或結構改變直接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干擾細胞的代謝而致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