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B超、CT、MRI)是目前診斷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
1、B超檢查
肝血管瘤的B超表現為高回聲,呈低回聲者多有網狀結構,密度均勻,形態規則,界限清晰。較大的血管瘤切面可呈分葉狀,內部回聲仍以增強為主,可呈管網狀或出現不規則的結節狀或條塊狀的低回聲區,有時還可出現鈣化高回聲及后方聲影,系血管腔內血栓形成、機化或鈣化所致。
2、造影超聲
對影像學表現不典型的肝血管瘤病例,可考慮選擇性采用肝臟造影超聲檢查。典型的血管瘤超聲造影表現為動脈期于周邊出現結節狀或環狀強化,隨時間延長逐漸向中心擴展,此擴展過程緩慢,門脈期及延遲期病灶仍處于增強狀態,回聲等于或高于周圍肝組織。
3、螺旋增強CT
CT平掃檢查表現為肝實質內境界清楚的圓形或類圓形低密度病灶,少數可為不規則形。
4、MRI檢查
MRI檢查T1加權呈低信號,T2加權呈高信號,且強度均勻,邊緣清晰,與周圍肝臟反差明顯,被形容為“燈泡征”,這是血管瘤在MRI的特異性表現。
5、其他
肝活檢準確率低且可導致出血,肝動脈造影為有創檢查,多無必要。全身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對于排除代謝活躍的惡性腫瘤有一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