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釉型顱咽管瘤的典型影像學表現為鞍內/鞍旁囊實性的鈣化腫物。可發生在鞍上(約占75%)、鞍上和鞍內(約占20%)和鞍下(約占5%)。
在磁共振成像(MRI)平掃像上,實質部分(包括鈣化組織)和腫瘤囊壁,尤其造釉型顱咽管瘤,在T1像上可呈現從低信號到高信號各種信號。在T2像上,由于鈣化部分分布不均勻,通常也呈現高低不同的多種信號。是否有鈣化通過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不可能準確的判斷。
腫瘤有鈣化是顱咽管瘤重要影像特征,可據此與其它鞍內和鞍上腫瘤相鑒別。雖然在兒童中應盡量避免X射線,但CT仍然是確定鈣化的最好方法。乳頭型顱咽管瘤最常發生于成人。在磁共振成像(MRI)上最常表現為實性或囊實性的圓形腫瘤,很少鈣化,通常沒有充滿膠狀液體的囊性變。
術前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準確地顯示腫瘤的形態及其生長范圍,確定腫瘤與下丘腦的關系,甚至判斷腫瘤與下丘腦的粘連程度。影像學評估是選擇手術入路的基礎,也可根據影像預測手術風險并制定手術策略。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僅有助于顯示腫瘤血管的走形,而且有助于鑒別可能的血管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