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目的
盡管隨著第3代脊柱側凸矯形系統的研制,節段性內固定系統如CD、USS、TSRH等相繼推出,但是脊柱側凸本身并未改變,脊柱側凸的治療目的不變:
(1)矯正畸形;
(2)獲得穩定;
(3)維持平衡;
(4)盡可能減少融合范圍。
2.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為觀察以及支具和手術治療:①Cobb角小于25°者應嚴密觀察,如每年進展>5°并且Cobb角>25°,應行支具治療。②Cobb角在25°~40°之間的脊柱側凸應行支具治療,如每年進展>5°且Cobb角>40°則建議手術治療。③Cobb角40°~50°的脊柱側凸:由于側凸彎度大于40°,進展的幾率較大,因此如果患者發育未成熟,應建議其手術治療。對于發育成熟的患者,如果側凸發展彎度大于50°且隨訪發現側凸有明顯進展,也應手術治療。④Cobb角大于50°:采取手術治療。
3.非手術治療
包括理療、體療、表面電刺激、石膏及支具,但最主要及最可靠的方法是支具治療。
4.手術治療
分兩個方面:矯形和植骨融合。矯形方法發展很快,但基本上分兩大類:前路矯形與后路矯形。必要時需兩種或兩種以上手術聯合使用。手術入路、矯形融合范圍選擇根據具體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