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7/482557.shtm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人類總是充滿了好奇:宇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有沒有地外生命存在?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正是帶著這種使命,開啟了它的太空旅程。如今,它拍到了迄今最遙遠、最清晰的宇宙紅外圖像。
“如果你把一粒沙放在一臂遠的指尖上,這就是你正看到的宇宙的一部分——不過是宇宙中的一個小點。”美國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11日在介紹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首張全彩宇宙深空圖像時如此比方。也就是說,望遠鏡看這片宇宙區域,相當于我們看指尖上的一粒沙。
這“一粒沙”中卻包含了一個星系團。美國航天局介紹說,圖像上是“SMACS 0723”星系團,其中包含數千個星系。圖像展現的是該星系團約46億年前的樣子,因為它離我們約46億光年,望遠鏡現在收到的光是它很久以前發出的。
圖像上有一部分是來自“宇宙大爆炸”不久后的光,也就是130多億年前。美國航天局表示,“SMACS 0723”星系團的總質量使其可以產生“引力透鏡”效應,放大了它背后更遙遠的星系。清華大學天文系副教授蔡崢曾在談到韋布空間望遠鏡時說,它現在探測到的有些光是從特別遠的星系傳過來的,比如130億年前就發出來的光到現在才被望遠鏡捕捉到,而當時的宇宙還處于嬰兒期,因此人類有望通過望遠鏡看到宇宙嬰兒時期的樣子。
這張圖像讓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看到了宇宙中的這個小點。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近紅外相機將遙遠的星系清晰聚焦,圖像上有以前從未見過的微小結構,包括星團和漫射特征等。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迪米塔爾·薩塞羅夫說,乍看這張圖像,覺得“我們之前見過這個”,但仔細看圖像細節后,才發現這是非常漂亮的結果,“完全值得等待”。
經過多次推遲,韋布空間望遠鏡于2021年12月25日從法屬圭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它目前位于圍繞日地系統第二拉格朗日點的運行軌道,距地球約150萬千米。據美國航天局介紹,韋布空間望遠鏡是該機構迄今建造的最大、功能最強的空間望遠鏡,其主鏡直徑6.5米,由18片巨大六邊形子鏡構成,配有5層可展開的遮陽板,總造價約100億美元。
韋布空間望遠鏡由美國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加拿大航天局聯合研究開發,被認為是哈勃空間望遠鏡的“繼任者”。哈勃空間望遠鏡主要在可見光和紫外波段觀測,而韋布空間望遠鏡觀測波長范圍是600納米至28.8微米,主要處于紅外波段。
紅外觀測有何優勢?不同于紫外線和可見光,波長較長的紅外線能繞過有些塵埃,可讓望遠鏡看到隱藏在塵埃云背后的天體。更重要的是紅外觀測有助于科學家“以更近距離看到萬物起源”。隨著宇宙持續膨脹,早期發光天體發出的紫外線和可見光朝光譜的紅端移動,最終以紅外線的形式在今天抵達近地空間,這種現象稱為“紅移”。紅外望遠鏡有助于觀察相關現象。
韋布空間望遠鏡任務目標主要有4個方面:尋找宇宙中誕生的第一批星系;研究星系演化的各階段;觀察恒星及行星系統的形成;測定包括太陽系行星系統在內的行星系統的物理、化學性質,并研究其他行星系統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一年前,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發布了拍攝到的首批照片,在隨后的一年里,JWST帶來了許多對宇宙的新發現和新理解。為了慶祝,JWST發布了一張新照片。這張照片展示了蛇夫ρ星云復合體中,距離地球最近的......
7月1日,由廣州市科協主辦的廣州科普開放日系列活動之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首期活動共有49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向市民免費開放,超過2萬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華......
一組國際科學家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太空中探測到重要的碳化合物(CH3+),該分子也被稱為“甲基陽離子”,其有助形成更復雜的碳基分子。碳化合物構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礎,......
一組國際科學家使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首次在太空中探測到重要的碳化合物(CH_3^+),該分子也被稱為“甲基陽離子”,其有助形成更復雜的碳基分子。碳化合物構成了所有已知生命的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8.shtm......
最近,C919完成首次商飛,神舟十六號發射成功,一件件科技盛事令人心潮澎湃,也點亮了廣大青少年的科學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
有人之所以會覺得物理枯燥,除了學科本身的嚴謹特質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第一次接觸物理時一般在小學、初中,未知的領域還有很多。但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把生物切片,每一個過程都是化學,把化學切片,每一個過......
比賽現場廣東省科技廳供圖中新網廣州6月12日電(王堅王子杰)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12日消息,主題為“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2023年廣東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已在廣州舉行。該賽事以“線上+線下”方式,旨在激......
按照北京市科協《關于征集“2022年北京市科普資源”選題的通知》要求,經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孑心》等10個優秀科普選題的創作作品為“2022優秀科普創新成果TOP10”(見附件)。現予以公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普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同其他行業和領域一樣,做好科普工作必須立足我國國情,探索中國式科普新思維。具體而言,中國式科普新思維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強化價值引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