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
(1)血中病原體檢查 人體四種瘧原蟲只有惡性瘧在周圍血內僅見環狀體和配子體,且在發作期檢出機會較多,發作間歇期多數原蟲進入內臟毛細血管,如當時配子體尚未出現,則血檢可能暫呈陰性,因此惡性瘧在發作期間查血最為適宜;其余3種瘧疾的血檢不受時間限制,無論在發作期及間歇期均可見到原蟲。故對臨床癥狀酷似瘧疾、血檢原蟲陰性者,應連續幾天檢查,一天查血2次。凡是瘧疾,最終定能在周圍血中查到瘧原蟲。從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鏡檢,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確診瘧疾方法,如發現紅內期瘧原蟲即可確診。
(2)免疫學檢測 檢測瘧原蟲抗原和抗體,主要方法有瓊脂糖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直接熒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可查出原蟲血癥者。可用于臨床診斷、流行病學調查、追溯傳染源、考核療效及借助測定流行區人群抗體水平的高低,來推斷瘧疾的流行趨勢;過篩供血者以預防瘧疾輸血感染,以及了解抗瘧措施的效果等。
(3)核酸探針檢測 國內外已有幾種不同的核酸探針用于瘧原蟲的檢測。由于其獨特的高特異性,敏感性可高于鏡檢,核酸探針技術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規的顯微鏡檢查,且可在短時間內成批處理大量樣本,可以定量及估算瘧原蟲血癥水平,是瘧疾流行病學調查及評價抗瘧措施效果很有潛力的診斷工具。
(4)PCR檢測 在各種瘧疾檢測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是最高的。為進一步提高PCR技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便于在實際工作中推廣,又進行了巢式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夠直接檢測抗凝血樣中的瘧原蟲外,PCR檢測濾紙干血滴上的瘧原蟲技術也已成熟,從而便于以PCR技術監測邊遠地區的瘧疾。
(5)Dipstick方法 此方法診斷瘧疾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且具有操作簡便、快速穩定的特點,但應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難以檢出尚處于潛伏期或血中僅含有成熟配子體的惡性瘧原蟲。
急性腎損害時由于遠端腎小管變性和壞死,檢查可見管腔內有血紅蛋白管型及顆粒管型,腎間質水腫,患者可有大量蛋白尿及紅、白細胞尿和管型尿,多數為非選擇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增高,膽固醇增高,C3降低等。
其他輔助檢查
急性可逆性腎損害腎活檢見腎小球系膜增厚,內皮細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規則增厚。在免疫熒光下,可見IgM(為主)、IgG及C3在基膜內皮下及系膜區沉積。電鏡下見電子致密沉積物,部分可找到瘧原蟲抗原。三日瘧腎臟的病理改變,以腎小球毛細血管壁局灶性(約30%)或彌漫性增厚,毛細血管襻周圍及系膜細胞內呈節段性硬化(30%~75%)為主。基膜增厚,部分病例有少量新月體形成。病變進行性發展為整個腎小球硬化(約占75%),并繼發腎小管萎縮。其特征為毛細血管壁增厚,管腔狹窄及閉塞,腎小管萎縮及顯著間質浸潤。免疫熒光鏡檢主要在系膜區有IgM沉積,另外,有少量IgG、C3,偶可發現IgA。免疫球蛋白多在發病后1周出現,持續時間長達半年。認為沉積物顆粒粗細與IgG亞型有關,粗糙顆粒常含有IgG3,細小顆粒常含有IgG2,電鏡下見到腎小球內皮下有基膜樣物質沉積,基膜內有電子致密沉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