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正在導致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對鳥類而言,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僅僅意味著物種的消失。
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利用統計模型預測,現存鳥類的形態多樣性降低速度大于物種滅絕速度。研究結果揭示了人們可能會失去哪些鳥類,以及哪些地區最容易受到同質化的影響。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鳥類專家Emma Hughes一直致力于研究鳥類的廣泛形態特征,例如,不同喙形的全球分布情況。“我開始想知道全球氣候變化會帶來什么。不僅是性狀如何在全球分布,而且在物種滅絕危機下,鳥類的形態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可能會發生什么。”Hughes說。
“隨著物種滅絕,它們所代表的特征也會消失。”Hughes說,“我們發現,形態多樣性特征消失的速度比物種消失的速度要快得多。這很重要,因為這會導致生態系統和功能的重大損失。”
多樣性的喪失最容易影響具有極端特征的鳥類。通常,鳥類的大小和形狀在不同類別中差異很大,從巨大的不會飛的鴕鳥到微小的嗡嗡作響的蜂鳥。“你會認為這類鳥兒滅絕的風險更大。”Hughes說,“我們確實找到了有力證據支持這一假設,即最大和最小的鳥類物種可能是最容易滅絕的。”
不僅某些鳥類面臨的多樣性喪失風險更大,而且,某些地區也更有可能出現同質化種群。“喜馬拉雅山脈和丘陵地帶面臨的風險尤其大,多樣性的損失將是相當顯著的。”Hughes說,“越南南部和柬埔寨干燥潮濕的森林也很脆弱。”
Hughes團隊希望該研究將幫助人們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如何改變世界。“全球物種滅絕危機并不僅僅意味著我們正在失去某些物種。”她說,“這還意味著我們正在失去物種的獨特特征和進化歷史,包括那些目前未知的、可能給人類帶來獨特好處的物種。”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2.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