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單位,有各種顏色的“安全帽”。
一般來說,白帽子代表管理人員或監理,紅帽子代表技術人員,黃帽子代表施工人員。
10年前,和身邊同學一樣,肖祁最大的期待是畢業后“不帶帽子”——進一家房地產公司,“不用在工地扒灰,而且收入可觀”。畢業后,他如愿以償。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主要有三個出路:房地產公司、設計院、施工單位。房地產公司幾乎是大部分土木人的首選。
肖祁“踩對了點”。后來學弟、學妹們就業,“不帶帽子”已是不可能,很多人希望退而求其次戴“白帽子”,但現實卻是戴了“紅帽子”。
這一切的變化,盡在10年間。大約5年前,土木工程專業的報考出現了“遇冷”信號。而今年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招生的投檔分從去年的667分降到564分,投檔最低分排名從去年的1730名降到43252名。
除同濟大學外,吉林大學、安徽建筑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東北林業大學等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排名下降或未錄滿的現象。這些都將土木工程專業的報考推向了“寒冬”。
曾經的大熱門變成了大冷門,土木“遇冷”究竟為哪般?
“熱”過之后回歸理性
10年前,房地產企業校招可謂盛極一時。“幾乎不和其他單位一起招聘。排隊遞簡歷的人從展臺延伸至體育館門口,沒有任何一家單位能夠競爭過這個‘巨無霸’。”肖祁回憶道。
盛況的背后,是國家大基建帶來的基建熱、房地產熱。
1998年國家發行1000億元國債,用于農田水利、鐵路交通、郵電通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
2008年出臺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主要投向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等。
2008年前,開設土木工程專業的本科院校共392所,發展至今共有572所。
“開設土木工程專業,辦學門檻并不算高,主要是數學、力學等課程,但要開好卻不容易。本世紀初,土木工程專業如雨后春筍般開設,其勢頭一點也不亞于如今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東部某高校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黃樺(化名)感慨道。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土木建筑的大專院校畢業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大基建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本世紀20年代初放緩,剛好貫穿了一個人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肖祁借用同行的一句話說。
行業的火爆吸引到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甚至連“省狀元”也把土木工程作為首選專業。也不乏“躺贏”的人,肖祁的舍友在宿舍里玩了幾年游戲,畢業后仍然被房企要走了。
舒適的辦公室、年薪動輒百萬元,讓人們短暫地忘卻了土木工程的本來面目——在塵土、敲打聲中穿梭,與工人吃住在一起,跟著項目輾轉離家……
“可以說,房地產的黃金十年,攪亂了土木行業的人才布局,對土木人才的職業定位造成了誤導。”黃樺不無遺憾地說,“如今表面上看是‘遇冷’,實則是無序狀態的理性回歸,它會讓土木領域相關崗位人才需求,回歸到應有位置。”
然而,形勢并不容樂觀。來到本世紀20年代的關口,交通運輸部發布的《2021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6.9萬公里。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0年到2020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從36.2%一躍至63.89%。我國經濟正處在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的階段。
“隨著國家發展模式的轉變,對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縮小,導致用人需求也在相應縮小。”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葉志明說。
此外,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年輕人向往高端產業。
黃樺在招生中發現,“獨生子女時代的家庭,家長、考生做選擇時,不再過多關心哪所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排名第一,而是把當下的工作環境、工作壓力擺在了首位,其中不乏對土木工程專業較深的誤解。”
這些悄然的變化,導致土木迅速上榜“生化環材土木機”天坑專業。
土木真的“又土又木”嗎
年輕、帥氣的土木畢業生,從事土木工作兩個月,變成滄桑的中年大叔;表弟被調劑至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親戚上網發帖征詢要不要回去復讀……這個招考季,網絡上突然充斥了大量土木“勸退”視頻。
和網絡上的“意見領袖”的感受很不一樣,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員回憶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大家的傳統認知中,土木一般被認為是科研食物鏈的最底端。但是,“在搞科研時,我們深感土木并不是最底端,它為人工智能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
如果你的觀念還停留在土木就是“蓋房子”,那就落后了。如今的土木更多是“新基建”的概念,涉及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回憶舉例道,在新基建的概念下,土木可涉足的領域更多。例如,浮式風力發電機怎么能在海上大風大浪之下保持穩定、人工材料怎么代替鋼筋混凝土更好地實現抗腐蝕功能、3D打印技術可打印一幢房屋等。
我國數字化技術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也非常精彩。先邁出一步的企業,其科技創新能力正在擦亮人們的雙眼。
碧桂園將機器人建房子變為現實,由機器人完成室內噴涂噴漆、混凝土布料作業、自動清掃垃圾等工作。
上海建工集團通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建模,讓屋面的建筑結構在計算機中一覽無余,各個專業工程的技術模型提前在建筑整體模型中進行“碰撞實驗”。
中建八局打造貫穿于工程建造全生命周期的平臺,其開發的數字智慧中心,成為整個工地的“作戰指揮中心”。
當然,由此又帶來了新問題——如果房子由機器人建造,那么未來所需的人力是否會更少?這也成為部分高校逐步縮小土木專業招生規模的依據之一。
黃樺認為,“未來土木的視角應更多面向全生命周期,人力可以在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有所作為,這是一個土木此前較少涉足的領域。”
他做了一個比喻。如果把房地產比作“新生兒科”的話,土木的全生命周期就是“醫院的全部科室”。
比如,橋梁在什么情況下需要限行?體育館、展覽館內部空間的溫度該怎么控制?小區遇到緊急事件該怎么疏散人群?
這些內容看似是公共管理、人工智能等專業的事情,但其實土木工程專業更有先天優勢。“很多設施如果從開建就考慮進去,后期的使用就會更加便捷,不能只是建完了事,把管理、維護等工作交給不專業的人士。”黃樺說。
葉志明補充道,事實上,發達國家由于基建放緩,高校的土木工程專業早已縮小了招生規模,其研究方向也更多轉向了對傳統建筑等的“維護”,而非“興建”。雖然保留了土木工程之名,但學科內容迥然不同于國內高校。
本科人才培養沒來得及“追上”變化
是時代變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還是土木工程專業變得太慢,跟不上時代?
作為典型的傳統專業,土木工程所涉及的材料力學、結構力學、理論力學等,都是兩三百年前就已經成熟的理論。這些理論并沒有因古老而失去現實意義,一些土木工程重大事故都與基礎理論不足相關。
前沿學科與傳統學科的關系很微妙。10多年前,圍繞土木工程的人工智能開發就已存在,土木也在嘗試與其他專業融合以及非傳統意義上的突破,而它們找到應用對接點、投向市場的時間不過短短幾年。這一迅速的碰撞讓很多高校“回不過神”來。
“在研究生培養、教師科研中,高校專注于高層次、高水準的研究方向,但卻沒有來得及將其應用于本科生培養,因為我們也沒有料到發展會如此迅速。”黃樺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表現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應用、海綿城市建設、地下管廊、綠色建造、新能源發展等趨勢已經出現在實際工程中,但本科教學部分內容還止步于上一代教材。
這就不得不提到土木工程專業的特殊性——標準性極強。這一專業不僅有各種施工規范、標準,在教學上還有《華盛頓協議》框架下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截至2021年,我國已有110所院校的土木工程專業通過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既要遵守標準,又不能被標準所累,這在人才培養中很難平衡。葉志明告訴《中國科學報》,在科研中形成的新理念,教師至多可當作案例拿到課堂上講授,無法作為教學標準實施。
大膽創新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與責任。如上海的地標性建筑金茂大廈,在建設中大規模、深基礎施工,都是通過科研攻關一一突破有關規范、標準,建成后再將相關探索固化成國家建設規范。然而,像這樣的突破并不常見。
一個學科的改變與突破同樣需要周期。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黃超告訴《中國科學報》,一個周期至少5年時間。
和很多專業不同,土木工程還面臨著另一特殊的沖突。葉志明指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如果從事相關職業,將面臨考取結構工程師資質證書一關。
考資質屬于高等職業教育范疇,但如今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導致大家對它很難有清醒的認識。
即使該專業教師也不一定有結構工程師等職業資質證書,他所做的科研內容、授課內容又與職教并不契合,所教出來的學生到底是符合職業教育,還是學科教育,讓人很是疑惑。
不少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吐槽道,畢業后就是到工地上跟民工打交道,并不太需要高深的知識。
在房企過了多年“不帶帽子”的“躺贏”生活后,肖祁辭職去了施工單位,戴上了“白帽子”,“明顯感到,剛畢業的新員工側重理論,但企業更看重規范的實操、工藝的改進”。比如,實際項目中的人防驗收,很多學校的學習中并未涉及。
“我們最看重的是經驗,學生最好大三就跟項目學習。”但幾年過去,肖祁卻沒有看見一個大三的實習生前來跟項目。
一名畢業于中部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告訴《中國科學報》,很多時候,高校把學生帶到實習現場可能是“減分”項目。工地里夏天熱、冬天冷,各種臟亂差。“同學去實習的工地上看過,好多人回來打退堂鼓,直言‘太苦了’。”
工地上,高科技應用的場景畢竟是少數,高中生甚至本科在校生也難得一見。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大眾心目中“又土又木”的專業印象。
“我們能不能換一種有科技感、有應用場景的學習?”葉志明舉例道,教師可以帶學生用無人機測圖像,搭建數字化城市模型等,或讓BIM技術更多地在教學場景中出現,這樣的學習學生會感興趣。
未來的看點是智能+
所幸,“逃離”土木的現象尚未發生在“出口”階段。
據麥可思研究院《2022年度麥可思—大學生就業年度指標》數據顯示,九成的2021屆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留在了本行業就業。
葉志明對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12年的數據分析。數據顯示,2008年,上海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共千余名左右,2014年為1400余名,再到2020年為900余名。
近50%的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留在建筑業,30%左右去往科研與技術、租賃與服務業,6%在房地產行業,4%在制造業。
“同樣是土木工程專業,不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呈現出不同特點,‘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更多流向科研與技術等行業,一般院校多為建筑業等。”他說。
高校針對土木“遇冷”也作出了相應調整。清華大學把土木、水利和海洋工程大類放在提前批和貧困生的批次錄取,并且規定不能轉專業。
重慶大學等部分“雙一流”高校將土木類專業編入工科試驗班招生。
電子科技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撤銷土木工程專業,上海大學等高校縮減土木工程專業招生名額。
黃樺認為,下一步的調整要更加有針對性,但絕不是簡單地一撤了之。
歷史上,哈佛大學曾取消地理學,并由此錯失了地理重鎮。地理學曾被稱作“科學之母”,孕育了氣候學、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氣象學等許多“孩子”。
盡管哈佛大學后來恢復了地理學,但也錯過了地理學史上一系列轟轟烈烈的革命性事件,如理論革命、行為革命、信息革命等。
云南師范大學教授孫俊、潘玉君曾撰文表示,哈佛地理學事件的一個啟示是,必須給予新方向充分的注意。
而對于土木工程來說,智能建造是未來的一大亮點,企業急需土木工程+軟件工程、土木工程+通訊技術、土木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等復合型人才。
2017年,同濟大學在我國首開智能建造專業。目前國內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已有64所。
葉志明提醒道,增加專業方向或改名容易,但賦予專業新內容、把學科交叉落到實處則很難。
如學科交叉帶來的學分增加與學分上限的矛盾、傳統課程與智能+課程的比例、如何既不違反設計規范又將前沿內容引入本科教學等,都是人才培養變革中應思考的問題。
“出路在于,高校不僅要賦予傳統專業課程內容、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等改革以新內涵,還應在人才培養中將專業系列課程由一門門課程的孤立學習,變成系統性的知識學習,即完成從‘看到每一棵樹’到‘看到一片森林’的境界轉變,實現從微觀上對具體課程理論的學習,到宏觀上掌控整個土木工程學科或工程觀念。”葉志明強調。
隨著智能化的應用以及冷門專業的回歸,未來或可期。
黃超以工商管理為例表示,該專業近30年來也經歷了由“熱”轉“冷”,再逐漸“升溫”的過程。“很多專業都有起起伏伏的成熟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進入持續穩定的發展狀態。”
而針對“00后”對于高端、“不戴帽子”的向往,未來的科技力量也許能幫他們如愿。比如,建筑行業的預制件,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零件在工廠造好,再帶到現場去組裝。這在過去只能出現在電影里,如今卻逐漸發展為現實。
和專業發展一樣,人的發展也要同步。
畢業季,就業揚帆,政策護航。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1158萬人的歷史新高,穩就業任務繁重。各地各部門出實招、求實效,發布政策清單,助力高校畢業生“好就業”“就好業”。“鋪路架橋”,拓寬畢業生就業......
在施工單位,有各種顏色的“安全帽”。一般來說,白帽子代表管理人員或監理,紅帽子代表技術人員,黃帽子代表施工人員。10年前,和身邊同學一樣,肖祁最大的期待是畢業后“不帶帽子”——進一家房地產公司,“不用......
在施工單位,有各種顏色的“安全帽”。一般來說,白帽子代表管理人員或監理,紅帽子代表技術人員,黃帽子代表施工人員。10年前,和身邊同學一樣,肖祁最大的期待是畢業后“不帶帽子”——進一家房地產公司,“不用......
日前,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等六部門下發通知,部署2022年北京市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有關工作。在此之前,北京已公開發布兩批科研助理崗位,總計擬招聘572......
又是一年畢業季,許多畢業生選擇到西部、到邊疆地區建功立業。央宗選擇回到家鄉西藏。學校、用人單位精準對接需求、提供服務,幫助她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平穩過渡。央宗也積極為工作做好準備。這幾天,清華大學202......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46.shtm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記者胡喆)發揮國家高新區和自創區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作用,加大......
挖掘崗位潛力、啟動夏季招聘、線上線下結合……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日前召開的“國資央企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題部署視頻會”上了解到,國資國企將多措并舉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今年招收高校畢業生人數要在去年基......
“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關要求,經研究決定推遲統一筆試,具體舉辦時間另行通知……”求職進入第7個月,王莉勵默默在備忘錄上把這場考試的安排劃掉。2022年春夏,對于包括王莉勵在內的大多數應屆大學畢業生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8075.shtm中新財經4月27日電27日,人社部舉行2022年一季度新聞發布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8009.shtm“2022屆高校畢業生面臨多重就業壓力,困難程度甚至超過2020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