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引江濟太舉措已累計引長江水入太湖流域2.91億立方米,除了引水抗旱,還有效改善了太湖水環境質量,減輕了藍藻水華暴發風險。
由于持續晴熱少雨,7月16日,太湖水位降至3.16米,較常年同期偏低0.4米,為近20年同期最低,太湖及下游地區供水可能受到影響,同時湖體流動性減弱,水環境容量不斷減小,藍藻水華暴發風險增加。為此,經水利部會商綜合研判,于7月16日正式啟動本次夏季引江濟太。據悉,這也是該項舉措近10年來首次在主汛期啟動。
引江濟太是指利用望虞河等太湖流域骨干水利工程調引長江清水入太湖及周邊河網,并結合雨洪資源利用通過太浦河等環湖口門向太湖周邊城市及下游地區供水,促進河湖水體流動,增加流域水資源量,改善水環境,減輕太湖藍藻暴發風險。該舉措自2005年進入長效運行以來,已為保障流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統計顯示,自7月16日本次引江濟太舉措啟動以來,已累計引長江水入流域2.91億立方米,引清水入太湖1.31億立方米,通過太浦河閘向下游供水1.17億立方米,通過望虞河向兩岸地區供水1.6億立方米,通過環太湖其他口門供水4.46億立方米。
據介紹,此次引江濟太不但引水抗旱,有效增加了流域水資源供給,讓太湖水位在8月9日仍維持在3.13米,也讓清水入湖,有效改善了太湖水環境質量,還促進了太湖水體流動,減輕了藍藻水華暴發風險,更輻射周邊,有效改善了河網水環境——如太浦閘保持60立方米/秒的流量,就使太浦河干流沿線各斷面主要水質指標高錳酸鉀指數、氨氮、總磷均達到Ⅰ至Ⅲ類,其中,太浦河下游水源地主要水質指標達到Ⅱ類,為夯實長三角生態綠色本底,保障重要水源地供水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