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早在1992年開始就已經商業化,而鋰聚合物電池在7年后才投入商業化,盡管如此,Sony自1999年商業化生產以來,液態鋰離子電池的發展一直落后于鋰聚合物電池的發展速度,在2002年,鋰離子電池的市場份額的7%已經被鋰聚合物電池占領,至2005年大概占到了9.3%的市場份額,到2010年已經上升到了30%左右。
鋰聚合物電池是相當先進的可充電電池,歐、美、日等各國都加大研究力度和開發進程。像日本Sony能源技術與Moli電池部在1991年聯合開發了一種以聚糖醇熱解碳(PFA)為負極的鋰聚合物電池。1993年,美國Bellcore(貝爾電訊)首先報道了采用PVDF凝膠電解質制造成的鋰聚合物電池(PLIB)。1996年,美國Bellcore宣布了一套相對完備的鋰聚合物電池的規模化生產技術。隨后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幾大宣布將聯合生產鋰聚合物電池。日本人將1999年定為鋰聚合物電池的元年,鋰聚合物電池已在實際中得到了應用。
由于鋰聚合物電池使鋰二次電池安全性和循環性能都得到保障,并且具有比能量高、工作溫度范圍寬、工作電壓平穩、貯存壽命長等優點,被譽為“最有前途的化學電源”。蘋果全系列產品均采用鋰聚合物電池,iPad用的大聚合物電芯主要由ATL、力神、SDI、Sony、LGC共同提供。另外,豐田、日產等日系車企也在大力研發聚合物鋰電池,用以匹配普銳斯和LEAF等新能源汽車。這類新型高能電池也會在Mac-Book和MacBookPro的未來新產品中采用。盡管鋰聚合物電池的成本較鋰離子電池高出許多,僅在高檔手機和筆記本電腦采用,但事實上,車用鋰聚合物電池也已開始發展。
根據鋰聚合物電池優點:許多廠商都已推出商品化的鋰聚合物充電電池,而所關注的焦點都是在于其超薄的特性。一般而言,2~4mm作為鋰聚合物電池的厚度,較最小厚度的鋰離子電池則可至少降低一半左右,因此也給廠商在設計產品時提供相當大的可自由發揮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