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30 14:04 原文鏈接: 賦能“雙碳”生物合成技術助力綠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會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實驗室中的微生物,還是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復制人”?其實,生物合成和我們的生活并沒有那么遙遠。生物合成能夠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備服務于工業生產與農業轉型的巨大潛力,甚至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資源消耗等方面,也能發揮獨特優勢。

      在“雙碳”目標的指引之下,低碳生物合成正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應該如何發揮創新優勢,以進一步實現產業化應用?在日前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就上述話題開展了討論。

      生物合成適應變革經濟增長方式的需求

      一般來說,低碳生物合成指的是以二氧化碳、生物質、有機廢棄物等可再生資源為原料,利用工業菌種、工業酶等生物體為工具進行物質合成的生物技術。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馬延和告訴記者:“低碳生物合成由于原料低碳可再生,且在生產過程中利用生物體系,將傳統高溫高壓的化工生產變革為常溫常壓的生物制造,不但可以實現工業生物碳匯與低碳循環,還降低了物質制造過程中的碳排放,減少了碳足跡。目前,低碳生物合成模式已經成為引領化工、材料、能源、食品、醫藥等化學品生產的工業制造新模式。”

      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預測,到2030年,包括食品農業、生物燃料、生物基材料與化學品等行業在內的低碳生物合成產品有望每年減少20.7億—26.0億噸的碳排放。這對于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測算,2020年我國排放二氧化碳約112億噸,需要在經濟社會的各領域各環節發展綠色低碳技術,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認為,低碳生物合成是變革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大需求,也是實現綠色工業制造、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提升生物合成原始創新能力是核心

      “綠色生物制造已經展現出巨大潛力。”譚天偉說。

      我國擁有充足的生物質資源,年可利用量約7億噸。譚天偉說:“若能合理利用這些資源,集中替代有限類別產品,生物綠色制造將具有解決千萬噸級化工產品的能力及潛力。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加強科技創新,解決產品結構、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等問題。”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看,絕大部分的生物合成路線還無法與傳統的石化和農業路線競爭。技術研發鏈條長、技術供給不足、對生物體系的認識遠低于傳統化學催化劑等問題,都是擺在低碳生物合成面前的巨大挑戰。

      馬延和表示,我國需要加強基礎、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布局,加快原料、工具、過程與裝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也要推進實施“低碳生物合成”方向的科技專項,以全球化視野統籌創新資源和要素;還要圍繞二氧化碳等碳資源轉化利用與物質低碳合成的生物路線,突破一批顛覆性生物合成技術和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提升我國生物技術原始創新能力,為我國生物產業發展提供引導和支撐,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新引擎。

      完善生物合成安全監管是關鍵

      需要關注的是,生物合成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監管模式和治理體系帶來了新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中心研究員趙國屏建議,應重點做好生物合成技術與現有政策、法規間的銜接,同時梳理現有監管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漏洞及空白,開展長期的監管與政策研究。

      澳門大學助理教授杜立則指出,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創新法律規范機制:“首先,應該采取以科學為基礎的立法方式促進科研創新;其次,要基于技術風險明確分類監管的標準;最后,可以在政策制定和立法環節引入公眾參與,讓合成生物科技的商業化更具有社會許可性。”

      與會專家認為,加強低碳生物合成技術自主創新,形成綠色生物工業核心技術能力,是保障我國生物產業安全、掌握生物經濟發展戰略主動權的關鍵。同時,我國也應建立科學和高效的管理體系,加強生物安全和倫理風險評估與監管,建設全社會參與的科學傳播平臺,培養具備跨學科研發創新和多領域綜合創業能力的人才隊伍,以進一步發揮低碳生物合成技術在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引領帶動作用。


    相關文章

    從2023年“雙碳”工作看我國綠色轉型進展

    政策措施更有力產業結構更優化——從“雙碳”工作看我國綠色轉型進展近日,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驅風電機組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線,這是目前已下線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海上直驅風電機組。該機組正源源......

    專家:中國進一步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風向標”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家發展和全球地位將進一步提升。”12月27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4)媒體溝通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分享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呈現的新......

    島津攜新品參會,共創未來新篇章!

    為貫徹落實“雙碳”戰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更好的推動山東省化學化工事業的健康發展,經研究決定,由山東化學化工學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承辦的“第24屆山東省高等院校化學化......

    資助超2000萬!國自然公布工程與材料領域低碳科學基礎研究項目指南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雙碳”專項項目(二)——“工程與材料領域低碳科學基礎研究”項目指南的通告。為推動面向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基礎研究,落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

    新進展!利用單原子催化劑實現二氧化碳還原CC偶聯制乙醇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與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延強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劉彬、清華大學教授李雋,在單原子催化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二氧化碳(CO2)電還原......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單細胞蛋白方面獲進展

    傳統微生物生產菌體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轉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質合成能力不足等問題。巴斯德畢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認為是生產甲醇單細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復雜的甲醇代謝途徑和細胞內......

    聚焦“雙碳”戰略,引領綠色變革

    日前,我國迎來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周年。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3年來,我......

    廣大聯合清華編制《碳中和高校規劃設計規范》

    近日,由廣州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牽頭編制的《碳中和校園規劃設計規范》在廣州大學桂花崗校區通過專家評審啟動。據悉,《碳中和校園規劃設計規范》的編制將為全國低碳校園高質量發展建立起一......

    新進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產生代謝產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長生團隊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線菌來源天然產物發現與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有機化學通訊》。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體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組......

    聚焦檢驗檢測認證,助力綠色低碳生活

    ——檢驗檢測認證助力綠色低碳生活專題會議成功舉辦2023年8月30日,由煙臺市人民政府指導,中國檢驗認證集團(CCIC)主辦,檢科測試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檢驗檢測認證助力綠色低碳生活專題會議”在煙臺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