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由中宣部、教育部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2022最美教師發布儀式上,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教師團隊獲評“最美團隊”。南開大學退休教師韓長利和另外4位教師作為銀齡教師代表上臺領獎。
在南開大學,像韓長利這樣的銀齡教師還有很多。
他們堅守教育初心、退休不褪色,帶著教育部和南開大學的囑托,懷著赤誠與熱愛,跨越八千里,到祖國需要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為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發展貢獻著南開力量和南開智慧。
第三十八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南開“銀齡教師”,聽聽他們的西部支教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力量。
“這項計劃圓了我執教50年的心愿”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趙鐵鎖是2021年南開大學“銀齡教師支教團”最年長的成員,當初報名的時候,他已經70歲了,剛好是報名條件的年齡上限。
“我是踩著線兒被錄取的,滿足了我執教50年的心愿,當時是非常欣喜的。”趙鐵鎖說,自己1972年成為一名教師,十多年前退休后又返聘工作至2021年6月,若沒有此次“銀齡計劃”就將遺憾地與“執教50年”這個心愿“失之交臂”。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拔節孕穗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打底塑形,學好思政課至關重要。但趙鐵鎖發現,受語言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少數民族同學理解能力相對薄弱,這就對備課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我就琢磨,這個課得抓住年輕人最關心的東西。”為了講好黨史,他就結合《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特別是結合青年陳延年、陳喬年的思想轉變,抓住覺醒這條主線去講。他還經常把新疆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例如,在講到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道路時,他介紹了在新疆為革命犧牲的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在講到建立新中國時,他介紹了維吾爾族阿合買提江·哈斯木等五名烈士為建立新中國,為促進中華民族大團結作出的貢獻。他還講到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的零公里石碑等等。通過這些,做到讓學生真正喜歡聽、聽得懂、聽得進。
“趙老師總是會照顧我們這些少數民族同學,他會相應穿插圖片和歷史故事,生動形象,語言風趣,每次我都聽得津津有味,收獲很大。”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吾熱姑麗·阿布都卡地爾說。
在喀什大學,每天的朝陽和落日總是“遲到”兩個多小時,趙鐵鎖不斷適應當地的作息時間,身體的生物鐘也悄然調整至“喀大時間”。有的課,需要新老校區通勤,騎自行車得一個小時,但趙鐵鎖樂在其中。他說,“能每天聽到同學們喊‘趙老師好’,心里就舒坦。”
“老有所為才會讓自己更加老有所樂”
在問及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退休教師傅佩繕參與“銀齡計劃”的初衷時,他總是笑著這樣答復記者:“老有所為才會讓自己更加老有所樂。”
早在2020年教育部啟動實施“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時,傅佩繕就留意了。所以當學校發出“銀齡計劃”的通知時,他毫不猶豫報了名。但當時的通知中并沒有提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傅佩繕以為希望不大,沒想到最終選上了。
“后來才了解到,喀什大學很多專業都需要支援。選上后,一是有壓力,我得好好干,不能給南開大學跌份兒。二是想著能真的為喀什大學做點事情。”
按照支援計劃,長期銀齡教師,每學年承擔不少于64課時的教學工作,參與指導1項課題研究,通過傳、幫、帶方式指導青年教師,組織開展若干學術講座、教研等活動。這些,傅佩繕一樣也沒落下。
課堂上,傅佩繕發現,同學們聽課很認真,但是不愛發言。“不交流,你就不知道他們到底聽沒聽懂,課堂質量不好保證。”
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招兒”。傅佩繕平時愛好寫字,他利用業余時間撿了2000片形態完美完整、色澤金黃深沉的銀杏葉,在上面寫上字,做成銀杏葉書簽。就是這枚小小的銀杏葉書簽,在傅佩繕的教學工作中對激勵學生卻起了神奇的作用。
“我就把銀杏葉書簽作為積分卡,誰發言,就發給他們一枚書簽,現在已經送出去800多枚了。”隨著送出的書簽越來越多,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氛圍也日漸活躍。
“光我來不行,我還要拉上老伴兒一起來”
教了一輩子美術的南開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韓長利從沒想過,自己能在晚年享受遠方,圓夢新疆。
“對于美術專業的我們來說,新疆、西藏是兩個特別好的寫生創作的地方。西藏我去過,但新疆我還沒來過,一直心有向往。”
所以,2021年8月,看到南開大學“銀齡教師支援西部計劃”通知后,韓長利的第一反應是:“人老了,心不老,既能圓自己搞創作的夢,還能在退休后在西部熱土干一番新事業,必須報名。”
報名、政審、專業遴選、體檢、公示……辦理好一切手續,當年10月9日,韓長利踏上西行之路。
美術課因其特殊性,除了講解之外,更多的是示范和交流。但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受自身語言環境的影響,漢語表達和理解并不是很準確,所以學起來有點吃力。韓長利為此下了不少工夫。“我就一對一給他們指導,一邊交流,一邊用手比劃,比如這個臉部要畫得亮一點,我就一邊比劃,一邊示范,這樣他們就能理解了。”
對于美術教學來說,除了課上授課,舉辦展覽也是不可或缺的教研活動形式,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增長藝術見識,提升美術專業素養。但當地作品有限,韓長利就決定:自己畫。凡是業余時間,他都出去寫生、創作,到現在已經畫了100多幅,主要涉及人物和山水。
“他們老打趣我說,來支教的老師中,韓長利收獲最多了,收獲了100多幅畫。”但玩笑歸玩笑,大家心里都明白,這100多幅畫的背后韓長利付出了太多太多。
來喀什大學的這一年,凡是自己能做的,韓長利一樣也沒落下。教學任務之外,他舉辦學術講座、踐行文化潤疆,他參與學校教師評定工作,他幫助所在學院規范研究生論文答辯體系,2022屆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時,用的就是韓長利幫忙規范的那套體系……
“光我來還不行,我還要拉上老伴兒一起來。”韓長利的老伴兒李春霞,是南開大學文學院退休教師,擅長花鳥繪畫。去年作為家屬,她陪著韓長利來到喀什大學。當看到喀什大學師資緊缺,她一改自己的家屬身份,主動幫助韓長利輔導學生,同時幫忙指導學生論文等。今年,她成功報名并入選南開大學第二批銀齡教師支教團,正式成為一名銀齡教師,來到喀什大學援疆支教。
“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充滿了活力”
當65歲的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退休教師姜萍站在喀什大學的講臺上,聽到同學們喊“老師好”的那一刻,她的心里熱乎極了。
55歲那年,姜萍退休了,此后的10年間,她雖說沒有離開老本行,但基本上都是在做科研,沒有上過講臺。“當年退休的時候,身體還行,離開講臺還是挺不舍的,總想著有朝一日能再次站上講臺,能再和學生們在一起。”
所以,當她看到學校“銀齡計劃”的通知時,第一時間報了名。經過一系列審核程序,姜萍成功入選了南開大學首批銀齡教師支教團,如愿站上了她辛苦耕耘了幾十年的三尺講臺。
對姜萍來說,自己講好了并不意味著把課教好了,讓學生們愿意聽、聽得懂才是她追求的目標。有次給一位同學輔導完后,姜萍擔心他不是真懂,就讓他蓋上答案自己再做一遍。“結果他自己做的時候又愣神兒了,我又講,反復給他講了三四遍,然后自己終于做下來了。”這件事兒后,姜萍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教學方法。“講課內容不能講太多,要在重點的基礎上再突出重點,把最基本的概念掰開揉碎講清楚。一下子擴展太多的話,他們接受起來還是有難度。”姜萍說。
此后的每堂課,姜萍都做到“有備而來”,對所教授的內容總能做到認真、深入地分析,并針對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課程類型和教學方法。
姜萍還培養學生們課上做筆記的習慣。“我課上會直接說‘這個地方要記下來’,需要記的地方我就停下來等等他們。”她還讓學生們把筆記拍照上傳,通過查看同學們的筆記,發現問題再進行輔導。
整個教學過程,姜萍重視每一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對于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她也從不放棄,總是利用課余時間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落后的原因,然后悉心引導。在姜萍的幫助下,同學們的信心不斷提升,成績也有了大大提高。其中,班上的大一新生凱迪爾耶從期中考試時的33分,提高到了后來的65分,進步速度非常快。“看到她的進步,我也很欣慰。感受到了我的人生價值。”姜萍說。
為了把學生們教好,姜萍除了上課,就是在備課、批改作業,忙到半夜是常事兒。
“第一個學期,我忙得連校門都沒出去過。”但即便再忙,只要看到學生們的成績、能力提上來了,姜萍的臉上就掛滿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