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2-01 10:20 原文鏈接: 著力推進綠色發展

      編者按:建設生態文明,要堅持發展和保護并舉,重在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信三個不同地區和行業踐行綠色發展的經驗,對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會有所啟迪。

      黑色油田的“綠色希望”

      近年來,大慶油田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依靠科技創新,轉變發展方式,探索出一條生產和環保并進、經濟和生態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黑色油田展現“綠色希望”。

      綠色理念引領發展新路。如何克服油田快速開發過程中帶來的資源環境問題,努力延長油田的壽命,盡可能多產優質原油,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成為擺在大慶油田人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經過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油田人逐漸認識到:“黑老粗”的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必須立足長遠,從黑色向綠色轉型,由高產快速開發方式向清潔、節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

      大慶油田把“環保優先”確立為企業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總體規劃、生產管理和組織安排等各個環節,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原油開采對環境造成影響。在總體規劃上,制定實施《大慶油田可持續發展綱要》,堅持環保規劃優于油田開發和地面建設規劃,可能帶來重大環境影響的區域和資源浪費嚴重的項目一律不開發。在生產管理和組織實施上,明確建設百年油田、綠色油田是“一把手工程”,牢固樹立“不環保的油一噸不要,不綠色的效益分文不取”的環保理念。

      科技創新支撐綠色生產。油田生產中不僅要產生大量的采油污水,而且石油從地下抽取后,還需要回注大量清水保持地層壓力。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淡水資源;另一方面從地下采出的液體中,水的比例高達90%以上,油田每年產生含油污水4億噸,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此,大慶油田牢牢鎖定含聚污水的處理、含油污水的利用、含油污泥的資源化、施工作業現場油水回收等環節的關鍵技術,以推進重大科技專項為龍頭,全面整合各類科研項目,集中力量開展科技攻關,一大批高新技術支撐起全新的綠色油田。其中“大慶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榮獲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大慶油田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將含油污水處理達標后,在密閉狀態下全部安全回注地下,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將含油污泥經懸浮、乳化處理后,用作深度調剖劑的成分之一,再回注到地層中,不僅解決了污油泥污染環境問題,還大大降低了深度調剖劑的費用。

      在大慶油田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有7萬多口油水井,5000多座各類站庫,地下則有長達數千公里的集輸管線,還有難以計數的各種輔助設施,這些設備既是奉獻能源的“大戶”,也是耗能排污的“大戶”,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電能、天然氣和水資源。因此,油田人在日常生產中注重做“減法”,發明了獨到的“立體節能”模式:通過布局優化、設計簡化,控制規模,降低運行能耗;通過優化舉升方式、舉升參數和舉升設備,提升機采用能效率,降低能耗;實施冬季不加熱集輸,改變集輸方式,減少天然氣消耗。

      制度建設保障綠色環保。為了實現綠色環保,大慶油田詳細制定了“不讓一滴油落到地上”和“油田開發到哪,綠色作業到哪,生態建設到哪”的生產規程,構建了以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突出了“管理、獎罰、考核、持續改進”的主導思想,對勘探、鉆井、井下作業、油氣集輸、化工生產、地面建設等環節,都作出了嚴格的管理規定。

      大慶油田綠色轉型的成功實踐充分說明,只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獲得長遠發展空間;只有堅持科技興油、綠色采油,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才能續寫大慶輝煌。

      崛起的綠色新城

      在201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中新天津生態城與美國洛杉磯縣、法國南特市等6個城市一起被評為“全球綠色城市”。不到5 年時間,在8平方公里的南部片區,生態城綠色建筑拔地而起,草木植被翠綠連綿,河流濕地相映成趣,風車光伏電池板錯落生輝……昔日的鹽堿荒灘悄然變成一座現代化的綠色生態新城。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節約資源能源、改善生態環境的戰略性合作項目。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在1/3廢棄鹽田、1/3鹽堿荒地、1/3污染水面的貧瘠土地上建成一座30平方公里、35萬人口規模、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生態宜居新城。我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借鑒世界最先進的建設理念,按照中新兩國領導人提出的“人與人、人與經濟、人與環境和諧共存”和“能實行、能復制、能推廣”的“三和三能”建設目標,詳細編制了生態城指標體系、總體規劃和綠色建筑標準;制定了低碳產業促進辦法、綜合水務管理導則和城市設計導則等一系列操作規范,努力打造綠色新城。我們精心繪制了“一軸三心五片”空間布局、“一島三水六廊”生態布局的綠色發展藍圖和生態“路線圖”,形成了以景觀、環境、休閑等功能為主的城市“綠脈”。從清晰明確的節能環保、科技研發、文化創意、信息技術等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到100%綠色建筑的標準體系、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20%的能源供應體系,再到公交主導、慢行優先的綠色交通模式……生態城建設者們在不懈地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全方位地開展綠色行動。在綠色環境建設上,積極探索鹽堿地改良和景觀綠化新方法、新技術,對重度鹽堿地進行土壤修復和土質改良。目前,生態城的綠化面積已占規劃建設面積的1/3,建成4座大型公園,南部片區已實現三季有花、四季有綠,天藍氣爽,環境宜人。加快推進重點區域的綠化景觀項目建設,形成以“綠心、綠鏈、綠谷為主體,綠廊、綠網、綠環相交融”的生態布局。在加快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上,構建了連河通海的生態廊道,劃定了5平方公里的生態用地,對原有自然濕地及鳥類棲息地實施嚴格保護,形成了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得益彰的生態格局,新增野生動物18種。在綠色建筑設計上,制定了國內首個地方性的綠色建筑管理規定,頒布了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技術細則。通過實施綠色建筑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綜合示范項目,建成了近40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9個項目獲得中國、新加坡等國綠色建筑獎項,成為國家首批“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在綠色交通運行上,建成了100多公里的綠道,開通了20多條車輛全部使用清潔能源的公交線路,努力使區內綠色出行比例達到90%。

      目前,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取得實質性突破。區域內占地3平方公里、歷經40年污染的污水庫得到徹底根治,改建成了清凈湖和濕地公園。建成了一個10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污水處理廠,通過污水處理、雨水收集及海水淡化3種途徑,初步形成了解決缺水地區城市供水的有效模式。引進瑞典先進技術,探索建設了真空氣力垃圾輸送系統,初步形成完整的垃圾減量化和循環利用產業鏈。

      綠色低碳產業已呈加速聚集態勢。圍繞創建首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的目標,把少占資源、少耗能源、沒有污染、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樓宇經濟、總部經濟等作為產業發展重點,努力打造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建設了國家動漫園、國家3D影視園、生態科技園、生態信息園和生態產業園,強化招商引資,努力打造綠色產業集群。目前,綠色低碳的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生態城的主導產業。

      全面實施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工程。編制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總體規劃,重點開發了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上升。生態城已入選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獲得了“金太陽”資金補貼;建成全國目前最大的智能電網并已投入使用。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荒灘到新城,一個充分體現節能、環保、宜居等特點的現代化生態新城迅速崛起。

      “長三角”的一顆璀璨明珠

      江蘇省泰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與蘇州、無錫、常州三市隔江相望。作為一個剛剛組建16年的地級城市,泰州市在一張白紙上規劃,從微薄底子上起步,經歷了艱苦創業、奮力趕超、快速崛起的進程,走出一條富有自身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綠色引領,舉全市之力打造中國醫藥城。長期以來,泰州傳統產業比例偏高,產業鏈條偏短,技術依存度較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偏低,越來越跟不上世界技術革新和綠色發展的浪潮。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刻意識到必須以先進的發展理念引領新興產業、綠色經濟的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此,我們緊緊依托揚子江藥業、蘇中藥業、濟川藥業等本地著名醫藥企業的資源優勢,搶抓科技部、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機遇,舉全市之力打造國家級醫藥高新區(以下簡稱“中國醫藥城”)。2009年5月,泰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目前,中國醫藥城已吸引國內外56家知名大學、研發機構進駐,470多家醫藥企業落戶,先后取得了400多項醫藥創新成果,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在中國醫藥城的示范帶動下,泰州市又先后獲批國家出口加工區、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國家級新能源特色產業基地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中國醫藥城日益成為泰州產業結構轉型的“橋頭堡”和主陣地,成為引領泰州綠色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綠色轉型,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國醫藥城的實踐經驗進一步堅定了泰州市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信心與決心,大力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重構產業體系和發展版圖,著力構建更符合綠色發展、低碳發展、高效發展要求的產業體系。全面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這一傳統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若干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具有泰州特色的“1+3+N”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從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向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轉變。2011年,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063.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4.5%,比2007年提高了6.4個百分點。

      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農業資源利用效率、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率大幅提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斷延長產業鏈條,通過改進工藝、強化管理,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和成品率。充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發展垃圾發電。此外,泰州市還以建設生態名城為抓手,大力開展“藍天、碧水、綠帶”工程和“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十一五”期間,全市共關閉小化工、小電鍍、小冶金企業 210家,淘汰落后高耗能設備4518臺(套),陸續建成了中心城市北部生態區、原生態長江綠帶和里下河濕地風光帶,既遏制了資源消耗過高、污染嚴重行業的重復建設,又修復了全市的生態環境,區域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90.9,不斷增強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布局,率先推行區域開發功能區劃分。泰州市十分注重產業空間布局的科學規劃與調整優化,率先在江蘇省探索推行功能分區理念,將全市區域劃分為重點開發、適度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4類功能區,嚴守“生態紅線”,走“產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居住、資源集約利用”之路,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如今,在泰州市境內96.3公里的長江岸線上,已建成了18個禁止開發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通過大力推進綠色發展,2011年泰州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400億元,實現4年翻番,所轄4個縣級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在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績的同時,泰州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幅連續4年全省第一。目前,泰州市已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宜居城市,所轄4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32個鄉鎮進入國家生態鄉鎮行列,46個鄉鎮進入省級環境優美鄉鎮行列。

      實踐一再啟示我們,一個地區只有堅決摒棄只看經濟增長、不顧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錯誤政績觀,摒棄先發展后治理的傳統路徑,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

    科技部:加快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7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科技部副部長吳朝暉表示,在金融的助推下,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上升至第11位,正在蹄疾步穩地向建設科技強國邁進。......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激發活力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鼓勵科技創新的重要政策抓手。河北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用足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2022年以來,河北省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企業數量增長......

    科技賦能為江蘇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之翅

    以全國3.2%的耕地,產出5.5%的糧食,糧食總產連續9年保持在700億斤以上……7月19日,記者從舉行的江蘇省推進農業現代化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江蘇依靠科技創新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

    夯實企業科創主體地位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會讓科技創新距離實際需求更近、更有效率。在科技部、全國工商聯日前舉行的會商座談會上,科技......

    北京經開區組織企業到這里,共同“碳”索節能秘密

    7月14日,位于北京經開區的金風科技園區迎來了采埃孚汽車底盤系統(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采埃孚)、北京同益中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威訊聯合半導體(北京)有限公司等近10家區內企業代表,大家邊參觀邊......

    新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即將拉開帷幕!

    記者獲悉,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即將拉開帷幕。目前,中國鐵建、南方電網等央企積極部署,重慶、廣州等地動作頻頻,改革舉措正加緊推進。業內人士認為,新時代國企肩負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使命。推進新一......

    企業家做科普,讓青少年直面創新

    如何讓青少年直觀地感受到科技創新是怎么一回事,近日,在徐匯區科協指導,徐匯區漕河涇街道、上海市中國中學和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聚創Home”舉辦了一場“科創有我,筑夢未......

    第三屆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高端論壇召開

    7月1日至2日,以“美麗長江:協同治理與低碳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屆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高端論壇在武漢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地理學會長江分會和中國地質大學聯合主辦,中國地質大學地理與信息工程學院、中國科學院南......

    兩部門:加大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力度

    中新經緯7月1日電據“中國水利”微信號1日消息,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進一步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創新人才創造良好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健全科技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為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創造良好環境。”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好比車之兩輪,“雙輪驅動”才能行穩致遠。怎樣持續深化......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