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循環是指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環轉化過程,是生物圈內基本的物質循環之一,如大氣中的氮經微生物等作用而進入土壤,為動植物所利用,最終又在微生物的參與下返回大氣中,如此反復循環,以至無窮。
構成陸地生態系統氮循環的主要環節是:生物體內有機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
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銨鹽和硝酸鹽,進而將這些無機氮同化成植物體內的蛋白質等有機氮。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物,將植物體內的有機氮同化成動物體內的有機氮,這一過程為生物體內有機氮的合成。動植物的遺體、排出物和殘落物中的有機氮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這一過程是氨化作用。 [1] 在有氧的條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銨鹽在硝化細菌的作用下最終氧化成硝酸鹽,這一過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產生的無機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土壤中的硝酸鹽被反硝化細菌等多種微生物還原成亞硝酸鹽,并且進一步還原成分子態氮,分子態氮則返回到大氣中,這一過程被稱作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是分子態氮被還原成氨和其他含氮化合物的過程。自然界氮(N2)的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非生物固氮,即通過閃電、高溫放電等固氮,這樣形成的氮化物很少;二是生物固氮,即分子態氮在生物體內還原為氨的過程。大氣中90%以上的分子態氮都是通過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被還原為氨的。由此可見,由于微生物的活動,土壤已成為氮循環中最活躍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