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10 11:48 原文鏈接: “人民科學家”葉培建:為國擔責再立新功

     

    從探測月球到逐夢火星,77歲高齡的葉培建已經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50余年。《面對面》推出《共和國功勛人物》,在北京專訪了葉培建。

    “責任比命大”

    葉培建曾擔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02年10月27日,這顆凝聚了他和科研團隊6年心血的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然而,當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后不久卻出現了意外。

    葉培建:衛星上天以后,第一圈表現很好,它是繞地球轉的,一圈一圈,第二圈也很好,第三圈就出中國了,最后一個能收到信號的是我們的喀什站,但是衛星沒信號,姿態亂了,太陽翼也不對著太陽了。前方那個副總師打電話,那時我的車正在呂梁山上行走,我跟你講我當時的心情是什么?我希望那個車從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

    記者:但是那是一顆星,您是一條命?

    葉培建:但是我覺得我無法交代,很自私,摔下去我是烈士,衛星丟了,我無法交代。

    記者:您覺得它比您的命要重要?

    葉培建:重要。但是后來我冷靜想一想,我們做那么多工作,衛星不應該出問題,一定是哪兒出差錯了。那時已經有手機了,幸虧有手機了,我就給我們在前方的副總師講,查,查這一個小時里發生什么事情了,后來一查,地面發出了一條錯誤指令,這條指令把整個衛星姿態搞亂了。

    幸運的是,衛星所攜帶的蓄電池性能良好,指揮人員發出正確的指令,問題迎刃而解,但這次經歷給葉培建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

    葉培建:在我們這些人心中,我們是把這些東西看成責任,比命大。沒有這種責任心,很多事情是干不好的。

    從“亞洲第二”到世界領先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批準立項,年近60歲的葉培建老將出馬,擔任“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當時,葉培建所帶領的科研團隊以年輕人居多,平均年齡不到30歲。“嫦娥一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的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面對一些國際航天強國的技術封鎖,葉培建只能帶領著這支年輕的科研團隊從零開始。

    葉培建:我們中國航天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按外國人的常規理論來講,是不可思議的。既然不可思議我們做到了,所以我們超常了,超常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超常發揮了我們的能力。

    記者:但是對于個人來說超常付出的是什么?

    葉培建:辛苦,沒辦法,只有辛苦,我們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在近4年的時間里,“嫦娥一號”研制團隊夜以繼日,攻克了“軌道設計與控制,測控和數據傳輸,制導、導航與控制,熱控技術”等核心技術難題。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之后經歷八次變軌進入月球軌道,正式開展繞月探測任務。

    葉培建:我們本來是可以在2007年4月份發射的,那我們就是亞洲第一,但是后來很遺憾的是,我們東西都裝箱了,都準備走了,一個兄弟型號發射出了問題,大家來檢查有什么問題。由于天體運動有一定的規律,所以我們一下子就推遲了6個月,日本人搶在我們前面,9月份發射了一顆,我們就變成亞洲第二。

    葉培建:很難受。我們中國兩回了,一個是“東方紅一號”,1971年發射,我們是4月份發射的,日本人是2月份發射的。我們發射的“東方紅一號”水平不低,173公斤,全國人民看得見,還聽得見。日本人就打了個“鐵疙瘩”,但是也是衛星,比我們早了兩個月,亞洲第一。這一次比我們早了一個月,還是亞洲第一,我們心里難受,非常難受。

    “嫦娥一號”圓滿實現了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中國的探月工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之后,我國的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測快速發展,葉培建退居幕后,將工作重心轉向扶持年輕人。

    即使已經不再擔任核心領導崗位,但對于事關我國深空探測進程的重大決策問題,葉培建依然會據理力爭。在“嫦娥四號”發射之前,很多人主張“嫦娥四號”像“嫦娥三號”一樣在月球正面著陸,因為這樣更安全、有把握。但葉培建卻力排眾議,建議做世界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讓“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

    葉培建:當時會上都寫紀要了,決定落到正面。我說三條,第一條是我是個航天人,組織原則第一,只要領導定了,無論是正面還是背面,我都努力去做,這條沒問題;第二條我說反對落正面,我們要創新,我們要到背面去,要干一點別人沒干過的事;第三,我對這支隊伍了解,大家剛才講了很多困難,包括技術的,我認為我們這支隊伍,加上現在的基礎能克服。

    記者:您還是贏了。

    葉培建:不是贏,還是領導比較好。說那我們今天就不做結論,再討論,討論完以后大家統一思想打到背面去,“嫦娥四號”到月球背面去。美國國家宇航局副局長就說,從此以后我們不能再說,中國人只能跟著我們干了。

    再立新功

    2021年5月15日,76歲的葉培建又迎來人生的一次大考。凌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氣氛凝重,經過約10個月的飛行,“天問一號”進入著陸窗口,準備在火星著陸。

    葉培建:落火前我們開了個動員會,我在動員會上說得自己眼淚汪汪的,為什么呢?去年的春節前后,阿拉斯加會談上,美國他們要居高臨下和我們會談。原因是我們有實力,證據之一是我們去火星。我說同志們,你們聽了這段話什么感想?我們這次能不能夠落火,已經不是個科學問題了,變成我們的國家榮譽問題。如果我們也能去火星,也能落下去,走起來,美國人沒有資格居高臨下跟我們說話。

    記者:這一輩子作為科學家,您是為什么探索?

    葉培建:我還是想國家要強大的問題。我們落后了很多,你不搞一點新的東西是超不過去的,老是跟著后面走不行,不強大不行,沒有實力不行,我想這就是我內心的一個情結。

    作為我國首次發射的自主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要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其中“落”的難度最高,風險最大,每個環節都必須確保精準無誤,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整個任務的失敗,這是讓葉培建感到壓力最大的一次任務。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在電視直播畫面中,葉培建紅著眼睛鼓掌的鏡頭令人動容。但不為人所知的是,鼓完掌后,葉培建發現自己站不起來了。

    葉培建:我就是兩大病,眼睛,腰,他們都知道。我的腰是長期坐,腰肌勞損。所以從我當總師開始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現象,只要我腰疼就成功了。

    葉培建:中國資源二號打過三發,我有兩發是躺在床上指揮的。無論3個月4個月,發射我沒有離開過靶場一天。火星的時候,因為我也是這個年紀了,又是冬天,好幾天連續在那兒坐著,再加上大廳里寒冷,所以落下來,我站不起來了,馬上把我送回去躺著,一躺躺了十多天。

    記者:您心里覺得自己老了嗎?

    葉培建:沒有,我不覺得自己老。我最怕人家說我老了,我覺得還能干點事,因為周圍的同事也說:老葉,你精神狀態挺好的,多干點事兒。那我就再立新功。


    相關文章

    打造新一代空天飛行器研發重器

    今年12月,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誕辰112周年之際,站在新落成的長達167米、能復現每秒10公里超高速飛行速度的超級風洞前,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姜宗林向《中國科學報》表示:“錢學森在論述科學......

    科學有國界嗎?“人民科學家”葉培建這樣說

    最近,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進行的一場型號任務動員會上,技術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緊鎖雙眉,坦陳了他心中的擔憂:“我們的深空探測工程已經八戰八捷了,成功越多,意味著離失敗也越近。因為,世界上沒有百......

    致敬|錢學森誕辰112周年

    “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后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

    褚威:情系航天,讓夢想在東風著陸場騰飛啟航

    褚威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程師,大學畢業后就從事航天搜救工作。入職以來他先后擔任過多個崗位,崗位在變,但他把工作當事業追求,當學問研究的態度一直沒變;職責在變,但他對黨忠誠、心懷感恩的執念一直沒有變。作......

    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確定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執行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由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3名航天員組成,湯洪波擔任指令長。乘組包括1名第二批航天員和......

    航天“妙算”為產品“研用”插上“數智化翅膀”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發團隊積極響應國家對先進的國防工業能力建設要求,深入挖掘專業需求痛點,結合前沿的大模型技術等,打造了服務于“產品研發智能化、智能化產品研發”的“妙算”平臺,幫助航天設計師迅速在材......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9A工位——我國首個智慧發射場

    夏日的余暉灑向晉西北高原靜謐的山谷,暈染了墨色的山巒。從山腰向下望,一座高聳的發射架矗立在山坳,足有幾十層樓房高,直插云天。這就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9A工位——我國首個智慧發射場。2022年3月29日,......

    齊心奮進新時代科技放飛夢想——科技館里的思政課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

    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

    中國登月火箭2027年具備首飛條件新飛船是“兩居室”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關于征集載人月球探測工程月面科學載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經啟動實施,計劃先期開展無人登月飛行,并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