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酶體中酸性水解酶的合成,象其它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過程一樣,是由基因決定的,當基因突變引起酶蛋白合成障阻時,可造成溶酶體酶缺乏。機體由于基因缺陷,可使溶酶體中缺少某種水解酶,致使相應作用物不能降解而積蓄在溶酶體中,造成細胞代謝障阻,形成溶酶體貯積病。其主要的病理表現為有關臟器(肝、腎、心肌、骨骼肌)中溶酶體過載,即細胞攝入過多或不能消化的物質,或因溶酶體酶活性降低,以及機體的年齡增長,從而在細胞內出現大量溶酶體蓄積造成過載。目前已知這類疾病達40余種,國內可檢測的有30多種(見詞條:溶酶體貯積癥)。其中糖原貯積病Ⅱ型是最早被發現的。由于在肝細胞常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缺陷,使溶酶體內缺乏α-葡萄糖苷酶,導致糖原無法降解為葡萄糖,而造成糖原在肝臟和肌肉大量積蓄。此病多發生于嬰兒。臨床表現為肌無力,心臟增大,進行性心力衰竭,多于兩周歲以前死亡,故此病又稱為心臟型糖原沉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