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14 15:57 原文鏈接: 簡述DNA損傷修復的發現簡史

      1949年A.凱爾納偶然發現灰色鏈絲菌等微生物經紫外線(UV)照射后如果立即暴露在可見光下則可減少死亡。此后在大量的微生物實驗中都發現了這種現象,并證明這是許多種微生物固有的DNA損傷修復功能,并把這一修復功能稱為光復活。1958年R.L.希爾證明即使不經可見光的照射,大腸桿菌也能修復它的由紫外線所造成的DNA損傷,而后又證明其他微生物也有這種功能,當時就把這種修復功能稱為暗復活或暗修復。此后發現暗修復普遍地存在于原核生物、低等真核生物、高等真核生物的兩棲類乃至哺乳動物中,并證實暗修復包括切除修復和復制后修復兩種。1968年美國學者J.E.克利弗首先發現人類中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光化癌變疾病──著色性干皮病(XP)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DNA損傷切除修復功能的缺陷引起的。這一發現為惡性腫瘤的發生機理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分子生物學證據,也使DNA損傷修復的研究進入了醫學領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