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是由損傷脊髓的運端失去中樞指揮而前角細腦與肌肉之間卻保持完整的聯系所致,損傷平面以下反射弧高度興奮,脊髓基本反射(包括牽張反射、屈肌反射、血壓反射、膀胱反射、排便反射、陰莖勃起反射)亢進。脊髓損傷患者經過休克期,于傷后1~2個月逐漸出現痙攣,而于傷后3~4個月達到中等程度的痙攣。嚴重的痙攣狀態常提示損傷平面以下軀體存在病損,如尿路感染、結石、肛周膿腫、肛裂、壓瘡等。
(1)預防措施 注意脊髓損傷早期癱瘓肢體的位置,促進軀體伸張反射,避免屈曲性痙攣。如頸段、上胸段脊髓損傷采取俯臥位,肢體被動活動和訓練恢復直立位,有利于促進伸張反射。解除患者的精神緊張。積極治療尿路感染、褥瘡等并發癥。避免室溫劇變、衣服鞋帽過緊以及膀胱直腸充盈引起的痙攣狀態。幫助患者進行騎車動作鍛煉可明顯減輕痙攣狀態。
(2)痙攣的治療
①藥物治療 脊舒、妙納。
②功能性電刺激 應用于痙攣肌肉的拮抗肌,每日一次。
③閉孔神經切除術及內收肌切斷術 可緩解嚴重的內收肌痙攣。
④前根切除術 適用于第十胸脊神經至第一骶脊神經支配范圍內的痙攣。
⑤脊髓前聯合切斷術 應限制在第十胸脊髓至第一骶脊髓范圍,并注意保留圓錐及其重要反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