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哲學史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科技倫理治理專家談”第一場學術沙龍“科學審度與科技風險治理”在北京科技大學會議中心“天工大廈”順利舉辦,本次沙龍邀請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劉益東作為對談嘉賓,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的12位專家參加了線下沙龍,100多位專家觀看了線上直播。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智庫基地首席專家李建軍教授主持了本場學術沙龍。
主講嘉賓劉大椿教授首先就科學技術審度理論觀點的思想淵源、基本觀點和目標進行了重點闡述。劉教授指出,科學技術審度的理論觀點得益于對馬克思科學技術論的理解和系統闡述。馬克思在《資本論》等重要論著中對科學技術問題進行了系統反思和辯證思考,不僅強調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同時也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普遍存在的技術異化進行了深刻批判,而且對科學技術與人類自由發展的關系進行了闡述,超越了當下許多科學技術支持者和批判者對科學進行辯護或批判的單向度思維的狹隘和偏執,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重要論述,我們可將之概括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技術審度論。2017年,我們在出版的《審度:馬克思科學技術觀與當代科學技術論研究》中,對馬克思的科學技術審度論進行了系統闡述,供大家學習參考。在馬克思科學技術審度論的基礎上,我們結合對當代科學技術的定位和歷史實踐的思考,提出科學技術審度的如下基本觀點,即對科學技術單純的辯護和單純的批判都是有局限性的;應該對科學技術采取一種審度的態度,用多元、理性、寬容、開放的觀點來看待科學技術;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認識必須堅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與時俱進。科學技術審度論的目標是從歷史實踐的視角,審度或解讀馬克思的科技審度,揭示它的現代意義;全面審度科學主義和反科學主義,區分其合理性與局限性;回應當下科技論研究所引發的問題和爭論,構建恰當的理論框架。基于科學技術審度論的理論框架,劉大椿教授提出,解決關于科學技術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對科學文化進行開放性重構,具體包括對科技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動力及其在歷史進步方向帶來的巨大風險進行系統分析,提倡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促進科技創新發展但警惕科技霸權和技術管控;弘揚科學精神并堅守科技倫理原則,堅持理性信念、實證方法、批判態度和試錯模式,并將客觀公正性和公共利益優先性作為科學技術創新的基本價值原則。
主講嘉賓劉益東研究員在回應劉大椿教授科學技術審度觀點的基礎上重點闡述了他對科技風險治理的基本觀點。他說,劉大椿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科技活動論對他啟發很多,促使他將研究興趣從對知識體系的分析走向對科學活動和科學過程的關注,進而促使他從歷史文化語境中去思考科學技術問題。他認為,當代科學技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科學技術帶來的風險,迫切需要我們從歷史的視角對此進行系統反思和整體治理,然而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和認識遠遠不足,具體體現在各種戰略規劃和風險研究中對科學技術風險評估和重視不夠。從20世紀90年代起,他就開始科技風險的研究,致力于構建科技重大風險認知和分析的學術體系和理論框架,先后提出“致毀知識”和“囚車劍魔四大困境”等很有沖擊力的學術觀點,逐漸讓更多的研究者和決策者認識到科技重大風險對國家安全和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他認為,“致毀知識”應該成為重大科技風險認知和治理的研究對象,其主要指那些能夠制造毀滅性武器等導致毀滅性災難的各種產品的核心原理、核心技術等核心知識或對人類社會造成災難性影響的知識,理由是這些知識應用造成的正負效應不能相互抵消、引發的災難不可逆、相關的知識應用具有連鎖效應和自我增強效應,對人類文明的破壞性威力巨大等。由于歷史慣習、文化觀念和社會體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們在科技重大風險治理方面面臨“囚車劍魔困境”(囚徒困境、動車困境、雙刃劍困境、魔戒困境)四大困境和重大安全漏洞,因此要防控重大科技風險、完全堵住安全漏洞極其困難,原因是各種利益關系和價值觀念沖突導致人類很難就重大科技風險形成共識,更不用說采取協同治理的行動。盡管目前國際科學界已在學理和實踐層面倡導負責任的研究與創新,并將重大科技風險上升到人類生存風險的層面,但依然很難看到真正可行的重大風險治理方案與行動。刻不容緩,時間不等人。2016年,劉益東研究員組建研究團隊,更加全面地探索科技重大風險引發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分配革命及社會變革的內涵與流程,強調歷史科學、社會科學必須與科學技術結合,將人類生存風險防控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作為科技重大風險治理行動的優先項。劉益東研究員認為,在科技風險治理領域,劉大椿教授提出的科學技術審度的觀點意義重大,極具啟發性和指導性,很多思想與我們對科技重大風險治理的主張不謀而合。
在兩位主講人對談環節,劉大椿教授對劉益東研究員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他結合科學哲學研究從科學辯護到科學批判、再到科學審度的歷史轉向過程指出,不同時期我們對科學技術問題關注有不同的重點,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強調科學技術的生產力的功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科技風險和科技異化對社會經濟發展負面影響,今天的科學技術快速進展讓我們意識到重大科技風險致毀性的層面。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理論工具和機制來治理這些重大科技風險,很可能對人類社會造成沒有勝利者的生存性災難。因此,劉益東研究員進行的學術研究很有價值,有助于我們充分認識和理解重大科技風險治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但從科學技術審度的觀點看,強調重大科技風險并不意味著要極端化,將一些觀點絕對化,要放棄或禁止科學技術活動,而應該在促進科技發展的同時劃定創新探索的禁區或紅線,兼顧科技創新發展和重大風險預防兩方面,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因為方法不當可能導致反彈,對科技風險治理過度導致科技不發展也可能存在重大風險。我們必須看到,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有各種機制和力量在抗衡或抵消致毀性災難發生的因素。為實現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未來愿景,我們不能沒有科學技術,當然我們需要加強重大科技風險研究和前瞻性預判,更需要重建一種開放性的科學文化。劉益東研究員很是認可劉大椿教授的觀點,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側重于“致毀知識”概念的闡述和科技重大風險治理困境與問題的揭示,下半場將研究的重心移至實踐層面,主要考慮如何通過學術對話和交流影響科技發展、科技政策和科技重大風險治理實踐,參與科學文化的開放性重建,讓重大科技風險治理的意識融入現代前沿科技創新的實踐之中。
兩位主講嘉賓互動對談之后,現場參加交流的專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他們的理論觀點進行了評述和提問。中國人民大學的林堅研究員從新時代文明形態構建的意義上,強調了兩位主講嘉賓思想觀念的意義。劉大椿教授出版的《審度:馬克思科學技術觀與當代科學技術論》被勞特利奇出版公司(Routledge Press)翻譯成英文,以三卷本形式在西方國家出版,標志著中國學者關于科學技術問題的學術觀點得到國際認可,走向世界。劉益東研究員關于重大科技風險的學術研究和形成的思想觀點,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他說,兩位主講嘉賓對科學審度和科學文化的開放性重建以及重大科技風險的研究都體現出歷史意識在新時代文明形態構建中的重要作用,也突顯出互補方法和系統性思維對科學技術問題和重大風險研究的指導意義。北京林業大學的樊陽程副教授指出,兩位主講嘉賓的思想觀點確立了我們今天進行科學技術哲學探索的重要思想基礎和方向,我們必須通過科技傳播等各種形式,讓這些基礎研究成果在科技風險治理和決策實踐中發揮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的王小偉副教授通過提問的形式就科學審度的含義進行討論,指出科技不僅僅是工具,也與人性和人的本質相聯系,是人類實現自由發展的途徑。目前科技風險治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社會科學供給不足。中國人民大學的劉勁楊教授就致毀性知識的特征和科學審度的意義進行討論,認為科學技術審度論為科技理論和實踐提供了一種策略,面對致毀知識引發的重大風險預防失靈等挑戰,我們必須通過復雜性科學研究來整體推進科學文化開放性重建。北京交通大學鄔曉燕教授認為,兩位主講嘉賓的研究觀點對我們重新思考科學技術問題非常重要,問題是如何將這些重要的思想觀點納入科技倫理教育和治理實踐之中,進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治立教授非常贊同兩位專家的研究工作,他指出審度作為一種原則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在科學技術研究中如何構建審度機制、如何針對重大科技風險建立適宜的“踩剎車”機制,是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題,科技重大風險的研究工作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性,很有意義,希望繼續深入研究。北京科技大學的潘建紅教授認可兩位專家的觀點,他同時表示對兩位專家的觀點印象深刻,并進行認真研究學習,對重大科技風險問題產生的底層邏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進行討論,當下最緊要的問題是如何在科學活動中構建一種責任體系,以保持科技風險治理與科技創新發展之間的張力和平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段偉文研究員首先表示非常贊同兩位專家的觀點,希望加快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到科學審度論和科技重大風險治理的重大意義,同時他就如何加強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促進科技與人文互動交流等發表了看法,他認為科技倫理治理需要建設開放性的科學文化,也需要科學技術哲學界創新學術交流方式,以對談和沙龍等形式促進學術思想和觀點的傳播,進而探尋基礎研究進入公共決策的進路。中國人民大學孫濤博士指出,兩位專家開創性的思想成果在學界引起非常大的反響,越來越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通過再次聆聽學習,獲得了新的收獲和感悟,希望在科技倫理治理研究中,加強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全面探索科技倫理治理模式和治理體系。
兩位主講嘉賓對其他專家的評述和提問進行了積極回應和生動回答,本次沙龍活動在熱烈討論的氛圍中圓滿結束。這次沙龍活動是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響應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委員會、中國科協和北京市科協開展“科技倫理治理大家談”活動號召而舉辦的系列學術沙龍之一,亟待后續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能夠參與到系列沙龍活動之中,分享學術觀點、傳播學術思想并為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建設建言獻策。
(李建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首席專家、負責人,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10月8日消息,由科技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科技倫理審查辦法(試行)》正式公布,意在規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的科技倫理審查工作,強化科技倫理風險防控,促進負責任創新。文......
作者:劉大椿(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榮譽一級教授)現代科技發展使人類交往實踐日漸復雜,也使主體活動后果的深遠性愈益凸現。這迫使人們放棄技術價值中立論和盲目的技術樂觀主義,進而正視科技倫理實踐提出的巨大挑戰......
12月28日,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成立儀式在線舉行。據介紹,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是為落實國家《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要求,進一步完善學校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提升科技倫理治理能力而設立,是統籌規......
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哲學史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科技倫理治理專家談”第一場學術沙龍“科學審度與科技風險治......
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哲學史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科技倫理治理專家談”第一場學術沙龍“科學審度與科技風險治......
2022年11月5日上午,由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北京市科協前沿科技倫理與公共政策智庫基地、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技哲學史專業委員會共同舉辦的“科技倫理治理專家談”第一場學術沙龍“科學審度與科技風險治......
科技倫理是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2021年1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40.shtm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科(感染科)和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感染疾病科相關科研人員撤......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065.shtm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11日向媒體發布消息......
科技倫理治理作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越來越為大眾所關注。很多影視作品對此做過探討、想象和呈現,如《黑客帝國》系列、《終結者》系列、《我,機器人》和《機械姬》等。科技倫理如何開展有效治理?離開科技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