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2-12 13:34 原文鏈接: 大灣區進入“‘共享創新’時間”

    20多年前,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被提上議程之初,大家都沒想到它可能會落戶東莞。這一大科學裝置,在當初被一些地方認為“既不產生GDP、也不交稅,來了也沒什么用處”。

    現如今,散裂中子源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支撐科技創新的一個主要科學平臺。12月8日,中科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分享了一組數字加以佐證:自2018年對外開放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已完成8輪用戶實驗共800多項課題、全球累計注冊用戶4000多名,已成為粵港科技創新的共享性關鍵支撐平臺,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陳和生<font class=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在“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作主題分享。 圖片來源:灣區科創峰會組委會

    大科學裝置作為共享性平臺支撐各類科技創新,是灣區進入“共享創新”新階段的一個縮影。在灣區,科學家+企業家、大企業+中小微、核心城市+成員城市等多主體參與的創新活動層出不窮,政產學研“相互奔赴”和“彼此成就”的劇本正在這片熱土上演。

    “各自為政不會各自精彩”

    在過去,粵港澳之間的產業聯系被形容為“前店后廠”——港澳坐擁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服務業和金融業,珠江三角洲地區則主要從事密集勞動生產。但如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這種勞動分工的格局已經變遷,正必然走向融合發展。

    “下一步只能通過融合發展,若不融合,香港沒未來、廣東很多問題也無法解決。”鄭永年認為,要切實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一是必須要有一大批具有科研能力的高校院所;二是必須擁有一大批能把基礎科學轉化成應用技術的企業或機構;三是解決金融問題,用金融支撐做轉化。

    “如果香港的大學與大灣區的高校或企業有科研或技術上的合作,再加上具有轉化能力的企業或機構,粵港澳大灣區就會很發達。”鄭永年說:“融合發展、共享創新將讓大家‘什么都有’,大灣區就可以跟世界上任何灣區競爭。一言蔽之,各自為政不會各自精彩。”

    多主體參與的創新活動,講究的是開放共享,追求的合作共贏。作為土生土長的澳門科學家,澳門大學教授、2022年“科學探索獎”得主麥沛然深曉這句話的含義。在前述峰會中,他以自身經歷為例,分享如何在澳門大學、珠海橫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園三地“左右逢源”,連通芯片的研發、制造、應用和市場。

    “灣區有很多芯片‘高手’,不同的‘高手’聚焦于不同的問題,我覺得需要創造一個舞臺,去協調大灣區多個科學家團隊形成合力,去嘗試攻克一些芯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麥沛然告訴記者,大灣區正在形成的數實并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產業生態,有助于產業鏈、基地、人才等跨區域利用,提升創新“含金量”和競爭力。

    須加大對科學技術投資

    在灣區科創峰會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共享創新指數研究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資源要素在深港兩地、珠江兩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間跨河、過江、越海,頻繁流動、深度共享。報告提出,這背后依托的是大灣區科技和產業創新的“三大利器”:區域產業集聚平臺、大科學裝置平臺和企業開放創新平臺。

    與會學者專家認為,這“三大利器”共同指向“要加大對基礎科研和共性技術平臺的投入”。

    扎根粵港澳大灣區10多年來,陳和生親身見證了大灣區科技創新的發展歷程。“大灣區要想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必須大力發展大科學裝置和前沿科學研究。”陳和生以散裂中子源為例指出,緊跟這一大科學裝置而來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在灣區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專業齊全的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和技術支持、管理隊伍,“這是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寶貴財富”。

    “我們用視覺智能技術幫助工業制造檢測缺陷,打造出國內液晶面板行業首個AI自動缺陷分類系統,幫助企業縮減人力50%,生產周期縮短60%。”騰訊杰出科學家、美國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劉威在會上分享說:“在智能制造、政務、醫療、農業、教育等領域,我們探索如何開放創新,為產業助力。”

    劉威還提到,騰訊“云深”人工智能藥物發現平臺、與國家天文臺合作開展“探星計劃”等,也為基礎科研發現提供著必要的技術支撐。他說,騰訊近年來持續加碼投資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探索獎”“新基石研究員計劃”等項目的實施,毫不保留地支持一大批年輕學者、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相關文章

    抗菌核病和灰霉病油菜新種質創制成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8.shtm近日,油料所油料作物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創制出一種同時抗菌核病和灰霉病的新種......

    人類免疫組計劃年初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7.shtm......

    世界華人數學家聯盟年會開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5.shtm......

    新研究實現結構化超分子水凝膠動態生長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4.shtm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郭旭虹團隊提出了一種通過反應擴散控制動態超分子自組裝的新策略,......

    2024龍年指導性年度漢字“家”發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3.shtm近日,2024龍年指導性年度漢字“家”在鄭州黃河人文館正式揭曉,河南文教界200人參......

    AI科學跨年直播節目《科技向未來》播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2.shtm2023年12月31日,AI科學跨年大型直播《科技向未來》在“科普中國”和“北京時間......

    甘肅省科學院綠色農藥研究項目取得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1.shtm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綠色農藥科研團隊承擔的應用研發項目,“黃帚橐吾提取物的殺蟲機理......

    我國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預防有了“利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90.shtm......

    關于公開征求《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境影響評價指南(試行)(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原文地址: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1/t20240103_1060505.html名稱關于公開征求《火電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

    關于公開征求《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修訂稿)(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原文地址: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401/t20240103_1060504.html名稱關于公開征求《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修訂稿)(......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