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在植物寄生線蟲調控寄主自噬體通路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New Phytologist。
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種高度保守的生物學過程,它利用雙層膜結構的自噬體來隔離和運輸細胞質物質,并與溶酶體融合進行降解和再循環。在植物中,自噬是植物免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植物-病原體相互作用的關鍵戰場,已成為病原微生物效應蛋白的重要靶點。然而,目前對植物細胞自噬在線蟲寄生過程中的作用還知之甚少。
研究人員從植物寄生線蟲上鑒定到一個含有自噬相關蛋白(ATG8)互作結構域AIM(ATG8族蛋白作用域)的效應蛋白NMAS1。通過煙草瞬時表達、免疫共沉淀(Co-IP)、雙分子熒光互補(BiFC)、基因編輯和過表達等方法,證明了線蟲通過分泌效應蛋白NMAS1到寄主組織中,調控寄主自噬途徑促進其寄生。
該研究首次發現自噬體參與到線蟲與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同時揭示了線蟲通過進化出含有保守AIM結構域的效應子,靶向寄主自噬的核心蛋白ATG8來抑制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統的分子機理。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8609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與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生物學期刊《生態與進化》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個目前已知為我國橫斷山區所特有的苦苣苔科植物新種“黃鸝馬鈴苣苔”,為我國的苦苣苔科植物又添加了新成員......
植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通過根系分泌多種化合物,從而影響鄰近植物生長發育的現象,被稱為植物化感作用。早在2300多年前植物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之初,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植物學之父”提奧弗拉斯特就觀察到化......
菊科植物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和超強的環境適應性,常被視為在進化上最為成功的植物,但是其背后的分子遺傳機制尚不明確。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楊效曾團隊和北京大學李磊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題為“Co......
喀斯特碳酸鹽巖在垂直方向上經過強烈的溶蝕作用,使得降水通過巖石的裂隙分散入滲,形成以峰叢為主的巖溶地貌。巖溶作用使得喀斯特坡面土層淺薄,持水能力較差,加之沿坡發生土壤侵蝕,導致自下而上的巖土結構、水分......
一花一葉,一草一木,自然奧妙,點滴現于平實生活。近日,由王瑛、譚如冰、王晨緋主編的《嘿,你的生活被這些植物改變了》一書由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以引人入勝的科普寫作模式引導讀者進行探索和體驗,建立......
生物鐘作為植物細胞內在計時機制,通過協調基因表達的節律性和代謝穩態等,使植物更好地適應地球自轉和公轉引起的晝夜性和季節性環境變化。當植物內源生物鐘系統和外界光-暗周期相一致時,植物會獲得最佳生長,因此......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馬文勃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遷地種植現場丹霞山管委會供圖中新網韶關6月24日電(王堅王子杰)記者24日從韶關市丹霞山管委會獲悉,被緊急運送至華南國家植物園(下稱“華南植物園”)的7株韶關丹霞梧桐近日已萌發新芽新葉,標志著丹霞梧桐......
從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獲悉,保護區科研人員發現一堇菜科植物新物種,命名為河源堇菜。該學術成果日前在國際學術期刊《北歐植物學雜志》發表。廣東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葉欽良是河......
4日,從山東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舜豐生物)獲悉,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農業用基因編輯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下發全國首個植物基因編輯安全證書,該證書由舜豐生物獲得。基因編輯是世界生物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