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常約5~10歲發病。由于肝臟內銅離子沉積達超飽和,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即腹型肝豆狀核變性。臨床表現為全身倦怠、嗜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膨脹及高度黃疸,病情迅速惡化,多于一周至一月左右死亡,常被誤診為重癥病毒性肝炎而按“肝炎”搶救無效死亡,往往在其同胞被確診為HLD后,回顧病史時方考慮本病可能。倘若能早期診斷予以確當、強力驅銅和庇肝綜合治療,半數以上可獲緩解。
(2)約半數患者在5~10歲內,出現一過性黃疸、短期谷丙轉氨酶增高或/及輕度腹水,不久迅速恢復。數年后當神經癥狀出現時,肝臟可輕度腫大或不能捫及,肝功能輕度損害或正常范圍,但B超檢查已有不同程度損害。倘若在神經系統癥狀出現前,及時行系統驅銅治療,常可長期防止肝臟和腦癥狀出現。
(3)少兒期緩慢進行性食欲不振、輕度黃疸、肝臟腫大和腹水,酷似肝硬化的表現。經數月至數年,消化道癥狀遷延不愈或日益加重,而漸漸出現震顫、肌僵直等神經癥狀。神經癥狀一旦出現,肝癥狀迅速惡化,多于幾周至2~3月內陷入肝昏迷。因此對原因不明的肝硬化少兒患者,如進行詳細的神經系統檢查,往往能發現肌張力改變或病理反射等中樞神經系統陽性體征,再進一步行銅代謝檢查,可獲得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
(4)部分青少年患者可表現緩慢進行性脾臟腫大,并引致貧血、白細胞或(及)血小板減少等脾功能亢進征象,一般在脾切除或/及門脈分流術后不久,出現神經癥狀并迅速惡化,常于短期內死亡;少數患者因食管靜脈破裂致上消化道出血而迅速促發神經癥狀。
(5)肝臟癥狀發生于其他癥狀后:①先出現神經癥狀,長期誤診或不規則驅銅治療,神經癥狀遷延達晚期,漸發生黃疸、腹水乃至肝昏迷。②以神經癥狀獲得正確診斷,體檢時才發現輕度肝脾腫大或/及肝功能異常。③角膜色素環(Kayser-Fleisher環,K-F環),肉眼或裂隙燈在角膜后彈力層周邊部可見棕色、灰色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