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造成嚴重霧霾天氣的大氣懸浮顆粒物,尤其是粒徑≤2.5微米的顆粒物,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在談論這種物質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控制和治理時,人們發現,它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中文名稱——有人稱“可入肺顆粒物”,有人稱“細顆粒物”,大多數情況則直接用“PM2.5”表示。
“PM2.5是個字母詞,在社會使用中應該有一個規范的中文名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劉青表示。近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召集環保、氣象、醫學、語言等方面的專家,專門研討了PM2.5的中文名稱規范問題。
要為PM2.5定名,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來龍去脈。
據全國科技名詞委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王存忠介紹,1971年,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要求對大氣中的6種有害物質進行監測,其中就包括懸浮在大氣中的粒徑為25微米至45微米的顆粒物,英文拼寫是particulate matter,縮寫為PM。“此后的醫學研究證明,真正危害人體的PM是粒徑更小、相對表面積更大、吸附污染物能力更強的粒子群。”
1979年,美國環境保護署修訂了原標準中顆粒物的粒徑尺寸,提出“可吸入顆粒物”的概念,即指懸浮在空氣中,粒徑≤10微米的顆粒物,記為PM10。
隨后,氣溶膠化學和醫學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對于可吸入顆粒物,粒子大小不一樣,可進入人體呼吸系統的深度也不同——較大的粒子多數被阻留在上呼吸道,而更小的則能夠進入支氣管甚至肺泡。于是在1994年,美國環境保護署以2.5微米為界限,將可吸入顆粒物(PM10)分為兩類——一是粒徑在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顆粒物”;二是粒徑≤2.5微米的“細顆粒物”,記為PM2.5。
“此前,PM2.5大多出現在專業研究領域,在國內,普通公眾并不知曉。只是近年來霧霾頻發,人們由于關心自身健康狀況而更加關注空氣質量標準,PM2.5才逐漸走進公眾視線,并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王存忠介紹說。
商務印書館副總編周洪波對2011年和2012年PM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就媒體而言,高達98%均直接使用PM2.5,且多為單用,很少有括注;極少量媒體則使用“細顆粒物”“可入肺顆粒物”等來表示。
氣象科學將能夠懸浮在空氣中、粒徑在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微米間的顆粒稱為“氣溶膠”。王存忠認為,既然PM2.5是氣溶膠的一部分,那么其粒子譜也是氣溶膠粒子譜的一部分,PM2.5這種看似“種屬+種差”的定名原則不合適。“用單一確切的尺度數值作為定義名稱,成為代表該尺度以下所有粒子的通用名,是不科學的。另外,PM2.5是基于根據氣溶膠進入人體呼吸系統深度而提出的概念,但是不管我們是否呼吸,空氣中的氣溶膠都客觀存在,而且呼吸系統也不是氣溶膠危害人體健康的唯一途徑。”
衛生部北京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孫鐵英則聯想起2003年在我國肆虐的非典。“中國人發現的傳染病叫了個外國名字——SARS。當然,媒體全用SARS,老百姓也懂SARS,但作為中國人,我們發現的病為什么要用外國名兒?我們曾強烈要求叫肺炎,最后大家叫成了非典。這次關于PM2.5,我還是希望能有個中文名稱。”
按照我國科技術語的通用定名原則,關于PM2.5的中文名稱定名,應當根據名稱所要反映的事物本質特性要求,充分考慮氣溶膠已有的分類名稱及其來源,并兼顧當前主要文獻和公眾的可接受程度。
中國辭書學會顧問周明提出,可以將“飄塵”作為PM2.5的學名,且可以2.5微米為界,分為“粗飄塵”和“細飄塵”。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賀克斌則認為,科學技術名詞,首先要考慮其科學含義。“PM2.5表示的是粒徑≤2.5微米的顆粒物,其本質是顆粒物,故應該用顆粒物體系來定名。”
賀克斌的觀點得到不少業內專家的認可。北京大學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敏也贊同用顆粒物體系定名。“PM2.5是環境監測參數,既有一次科學含義,也有二次科學含義,且二次科學含義占主導。‘塵’無法涵蓋其二次科學含義,且在多個領域已被用。”
綜合科學性、普及性和應用性來考慮,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伍榮生院士更傾向于將PM2.5命名為“有害的懸浮顆粒物”或“有害的細的顆粒物”。“大一點的叫大的懸浮顆粒物,1.0微米的叫有害超微的顆粒物,總之,要把PM2.5的特性、科學性描述出來。”
目前,關于PM2.5的具體定名尚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劉青表示,定義一個科技名詞的難度很大,全國科技名詞委將進一步征求各界專家以及環保、氣象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爭取盡快讓PM2.5有一個大多數人滿意的中文名稱。
7月4日,湘潭大學舉辦“湘大星”命名發布會。該校曾聯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發現和證認222顆熱亞矮星,其中一顆為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寬距熱亞矮星雙星,遠超理論模型的預測值。“湘大星”命名發布儀式。王......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團隊牽頭國際研究小組建立的碳鍶鈰礦超族分類命名方案獲得國際礦物學會新礦物命名及分類委員會(IMA-CNMNC)的正式批準。這是第一個由我國科研團隊主導建立的礦物超族分類命名......
如果一夜之間,你的研究對象紛紛改名換姓,甚至有了新的分類,寫起實驗報告和論文,你會不會有些犯難?微生物學家們正面臨這樣的問題。近日,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
如果一夜之間,你的研究對象紛紛改名換姓,甚至有了新的分類,寫起實驗報告和論文,你會不會有些犯難?微生物學家們正面臨這樣的問題。近日,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
11月29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命名第23692號小行星為“南大天文學子星”,從此,浩瀚宇宙又增加了一顆“南大系”小行星!2022年5月20日,南京大學即將迎來120周......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5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過去一年為約150種動植物新物種進行了科學命名,其中大部分為昆蟲。公報稱,科研人員將一種新發現的“士兵蠅”命名為“Opalumarupau......
新華社武漢7月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了兩種植物新物種:泡萼鳳仙花與隆回蜘蛛抱蛋。兩種新物種描述和命名相關文章已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植物分類群》上。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與湖南......
世界衛生組織1月15日公布了突發事件委員會的一些會議結果,包括新冠疫情仍然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敦促制定一套標準化的系統來命名變異新冠病毒并應避免將病毒和特定地理......
2020年2月11日,WHO將疾病重命名為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當天,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的冠狀病毒研究小組(CSG)在bioRxiv上發布了一份手稿,他們建議將2019-nCoV......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宣布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疾病的英文名為“COVID-19”,國際病毒分類學委員會宣布這種病毒的英文名為“SARS-CoV-2”,但相關負責人強調“這一名稱與SARS疾病之間沒有關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