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抑制胃酸:是消除侵襲因素的主要途徑,常用藥物有:
①H2受體拮抗劑(H2RA):有很好的抑制胃酸和抗潰瘍作用。常用的H2受體拮抗劑為雷尼替丁(ranitidine),3~5mg/(kg?d),1次/12h或睡前1次服用,療程4~8周;西咪替丁(cimitidine),10~15mg/(kg/d),1次/12h或睡前1次服用,療程4~8周;法莫替丁(famotidine),0.9mg/(kg/d),睡前1次服用,療程2~4周。上述3種藥中以雷尼替丁較好。新型的H2受體拮抗劑尼扎替丁(nizatidine)、羅沙替丁(roxatidine),兒科尚無臨床用藥經驗。
②質子泵抑制劑(PPI):質子泵抑制劑對壁細胞分泌膜內質子泵(H+-K+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明顯減少任何刺激激發的胃酸分泌,并對Hp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奧美拉唑(omeperazole,洛賽克)0.6~0.8mg/kg,每天清晨頓服,療程2~4周,潰瘍大多數能愈合。
③前列腺素擬似品:前列腺素具有細胞保護作用,可強化胃腸黏膜防衛能力,但其抗潰瘍作用主要在于對胃酸分泌的抑制,米索前列醇(misoprostol,喜克潰)是應用于臨床的前列腺素擬似品,治療效果大致相當于H2受體拮抗劑,副作用較多,不作為常規治療藥物,主要用于NSAID服用者,預防和減少胃潰瘍的發生。
④抗膽堿能制劑: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因副作用大,療效有限,一般不推薦應用。
⑤胃酸中和劑:比較常用的是氫氧化鋁凝膠、復方氫氧化鋁片(胃舒平)、鋁碳酸鎂(胃達喜),復方碳酸鈣等,飯后1h服用。起緩解癥狀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片劑宜嚼(或研)碎后服用。
⑥G受體阻滯劑:丙谷胺,主要用于潰瘍病后期,用于其他制酸劑(尤其質子泵抑制劑)停藥后的維持治療,可抑制胃酸的反跳,增進潰瘍愈合質量,防止復發。
(2)強化黏膜防御能力:
①硫糖鋁:該藥作用有3個:在潰瘍表面形成保護膜,防止胃酸侵入;降低胃蛋白酶結合酶的活性,抑制其對蛋白質分解;刺激局部前列腺素E2分泌和聚集釋放的表皮生長因子,促進潰瘍的愈合。療效相當于H2受體拮抗劑,常用劑量10~25mg/(kg?d),分4次口服,療程4~8周。
②枸櫞酸鉍鉀(膠體次枸櫞酸鉍,CBS):作用機制為:隔離潰瘍作用,保護黏膜;促進胃上皮細胞分泌黏液,抑制人體胃蛋白酶對黏液層的降解,促進前列腺素分泌,與表皮生長因子形成復合物,使生長因子聚集于潰瘍部位,從而促進再上皮化和潰瘍愈合,且具抗Hp作用。劑量為6~8mg/(kg?d),分3次口服,療程4~6周。CBS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與H2受體拮抗劑相似,主要優點在于能減少潰瘍的復發率,此可能與其對Hp有殺滅作用有關。
③呋喃唑酮:作用機制是抑制機體內單胺氧化酶活性,提高體內多巴胺活性。多巴胺抑制胃酸分泌、胃運動和擴張血管,從而維持胃黏膜完整性,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劑量為3~5mg/(kg?d),分2~3次,療程2周。
④柱狀細胞穩定劑:復方谷氨酰胺(麥滋林-S)、替普瑞酮(tepredone)、吉法酯(gefarnate)等。主要用于潰瘍病的輔助用藥,尤其與抗胃酸分泌類藥物聯合應用,有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也用于潰瘍病恢復期維持治療,防止復發。
⑤其他:表皮生長因子、生長抑素等治療潰瘍病已在臨床研究中。
(3)抗Hp感染:臨床常用藥物有阿莫西林(羥氨芐青霉素)30~50mg/(kg/d),甲硝唑15~20mg/(kg?d),替硝唑10mg/(kg/d),克拉霉素15~20mg/(kg/d),此外枸櫞酸鉍鉀(CBS)、呋喃唑酮等亦有抗螺桿菌的作用。
(4)治療實施:
①初期治療:H2受體拮抗劑或奧美拉唑作為首選藥物;硫糖鋁也可作為第一線治療藥物,Hp陽性患兒應同時進行抗Hp治療。
②維持治療:抗酸藥物停用后可用柱狀細胞穩定劑丙谷胺維持治療。對多次復發、癥狀持續不緩解,或伴有并發癥和合并危險因素者,持續服NSAID。Hp感染未能根治者,可給予H2受體拮抗劑,或奧美拉唑維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