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3-06 15:57 原文鏈接: 地球周圍發現第三個輻射帶含致命電子

             北京時間3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的太空探測器在地球周圍發現第三個此前未知的范艾倫輻射帶,這一發現有助于科學家了解太陽如何以及何時對地球帶來危害。范艾倫輻射帶是一個甜甜圈形區域,含有“致命電子”,環繞我們的星球。這一輻射帶經常因為太陽風暴和其他空間天氣事件膨脹,對衛星通訊、GPS衛星以及宇航員構成嚴重威脅。

      藝術概念圖,展示了范艾倫輻射帶。范艾倫輻射帶是一個甜甜圈形區域,含有“致命電子”,環繞我們的星球。這一輻射帶經常因為太陽風暴和其他空間天氣事件膨脹,對衛星通訊、GPS衛星以及宇航員構成嚴重威脅

      范艾倫輻射帶的剖面圖,兩個范艾倫探測器從中穿過。范艾倫輻射帶是環繞地球的甜甜圈形區域,含有高能粒子,主要是電子和離子

      發現第三輻射帶

      科學家一直認為地球周圍只有兩個范艾倫輻射帶,但兩個探測器(2012年夏季發射的范艾倫探測器)搭載的儀器發現的粒子顯示存在第三個短暫的輻射帶。科學家觀測到這個第三個輻射帶的形成,一共持續了4周時間,最后被來自太陽的一場強烈的行星際沖擊波殲滅。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哈蘭-斯賓塞表示:“在對輻射帶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之后,我們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輻射帶。借助于范艾倫探測器的觀測儀器,我們就如同擁有一雙眼睛,看到這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我們期待著這項任務的其他發現,以便確定出現這種極端輻射帶的頻率以及可能出現的動力學現象。”斯賓塞是操控范艾倫探測器的研究小組成員。

      范艾倫輻射帶是太空時代的第一項重大發現。美國宇航局的“先驅者3”號和“探索者4”號探測器(都在1958年發射升空,攜帶詹姆斯-范艾倫研制的儀器)傳回的數據揭示地球周圍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高能電子環形區域。在最初發現范艾倫輻射帶時,科學家認為它們是相對比較穩定的結構,但隨后進行的觀測顯示它們實際上非常活躍,不斷發生變化同時充滿神秘色彩。

      2012年8月30日,宇航局發射了輻射帶風暴探測器——隨后更名為“范艾倫探測器”——進一步研究輻射帶。范艾倫輻射帶對衛星、宇航員和地球上的技術系統構成威脅,進一步加深對輻射帶的了解至關重要,因為現代社會對基于太空的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加深對輻射帶形成和數量的認知同樣有助于科學家了解太陽風暴如何以及何時對地球帶來危害。

      范艾倫探測器獲取的高能電子數據,揭示了3個不連續的能量通道。白色橢圓框圈起的部分就是第三個輻射帶和第二個輻射帶。2012年10月1日,第三個輻射帶因日冕物質噴射被徹底殲滅

      帶有一定偶然性

      第三個范艾倫輻射帶的發現帶有一定偶然性,因為發現輻射帶的儀器——范艾倫探測器搭載的相對論電子質子望遠鏡(以下簡稱REPT)打開的時間早于原定計劃。宇航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是一個幸運的決定。在REPT打開前不久,太陽活動釋放的能量奔向地球,導致輻射帶膨脹。”正如所預料的一樣,REPT 9月傳回地球的數據仍顯示只存在兩個范艾倫輻射帶。

      但就在幾天之后,外環似乎壓縮成一個強烈而緊湊的電子帶,第三個不太緊湊的電子帶形成,輻射帶從兩環變成三環。范艾倫探測器項目科學家什里-卡耐卡爾表示:“到了REPT打開后的第五天,我們觀測到第三個輻射帶。最初,我們還懷疑儀器出了問題。我們進行了全面檢查,但并沒有發現任何問題。觀測結果顯示第三個輻射帶一共存在了4周時間。”

      2012年8月31日,太陽表面噴射出一個巨大的日珥,將粒子噴向地球同時形成一個奔向地球的沖擊波。這一事件可能是第三個輻射帶的形成原因

      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玻爾得分校的丹-貝克指出:“這一發現太怪異了。我當時認為一定是儀器出了故障。然而,另一個探測器得出了相同的發現。這促使我們得出發現第三個輻射帶的結論。”貝克所在的實驗室設計和制造了REPT。

      新罕布什爾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斯賓塞表示這是一個“尤利卡時刻”。他說:“帶著驚奇,我們看著外側的輻射帶快速消失。不過,這個輻射帶并沒有完全消失,內緣仍殘留著少量泛著銀色的高能電子,我們將它稱之為‘存儲環’。在隨后幾天外側電子帶變形時,這個帶距離存儲環所在位置更遠,形成一個短暫的三帶結構。教科書就在我們眼前被改寫。”

      范艾倫輻射帶對衛星、宇航員和地球上的技術系統構成威脅,進一步加深對輻射帶的了解至關重要,因為現代社會對基于太空的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探測器功不可沒

      在9月的第三周,距離地球最遠的中部“存儲環”開始消失。最后,來自太陽的一場強烈的行星際沖擊波徹底殲滅了“存儲環”以及外側帶的其他部分。科學家指出外側的范艾倫輻射帶極為不穩定,不時會出現帶電粒子膨脹,導致它們逃逸,具體程度取決于空間天氣。在此之前,科學家從未觀測到這個三帶結構,甚至沒有在理論上提出存在這種結構。

      在“存儲環”和外側輻射帶消失后幾個月,范艾倫輻射區變形為原來的兩帶結構。貝克教授表示:“我們對這種現象的出現頻率一無所知。這種現象可能非常頻繁,但我們沒有相應的儀器進行觀測。利用高解析度觀測儀器觀測到外側帶的時空和能量活動還是第一次。此前對外側輻射帶進行的觀測所呈現的景象比較模糊。在發射后第二天打開REPT時,一場強烈的電子加速活動已在進行當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新輻射帶以及這個輻射帶與外帶之間新形成的縫隙。”

      兩個范艾倫探測器一模一樣,負責對輻射帶進行觀測,對種類繁多的能量和粒子進行編目,追蹤穿過輻射區的磁波。這兩個探測器沿著橢圓形軌道環繞地球運行,能夠在穿過輻射區時從兩個輻射帶的心臟地帶向地球傳送觀測數據。范艾倫探測器搭載了5臺儀器,允許科學家獲取輻射帶的數據,細節達到空前程度。

      兩個探測器傳回的數據有助于科學家進一步了解空間天氣如何影響近地現象。加深對輻射帶形成和數量的認知同樣有助于科學家了解太陽風暴如何以及何時對地球帶來危害。斯賓塞表示:“我們觀測到的現象非常引人注目,允許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改進輻射帶動力學理論并加以驗證,進而提高我們預測它們行為的能力。這對于了解空間天氣非常重要,能夠提高在危險太空區域活動的宇航員和航天器的安全性。”在2月28日《科學》雜志刊登的一篇論文中,科學家詳述了他們的研究發現。

    相關文章

    大數據助力地球系統科學步入數字孿生

    地球大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推動著地球系統科學向數據密集型范式(Data-intensiveparadigm)轉變,并為破譯和解析復雜的地球系統奠定了基礎。如何從海量、多源、異構、泛在的地球大數據中汲取所需......

    天文學家首次在褐矮星周圍發現太陽系外輻射帶

    天文學家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個輻射帶,圍繞著一顆名為LSRJ1835+3259的褐矮星。該輻射帶的強度是木星的1000萬倍,代表了探索潛在的可居住的地球大小的行星的關鍵一步。這一發現是通過一個由39......

    領先的動力學實驗可幫助揭開地球內部的秘密

    科學家們通過在兩倍于以前的壓力下進行聲速測量,更準確地約束了地球核心的組成。在15年前由AlfredQ.R.Baron在RIKEN材料動力學實驗室開始的一項計劃的基礎上,研究人員終于能夠在與地球內部核......

    為了上秤體重輕點,不惜在大大的地球里挖呀挖……

    認真閱讀下面的文章,并思考文末互動提出的問題,嚴格按照 互動:你的答案 格式在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獲得由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提供的優質科普書籍《NASA自然百科:認識宇宙》。嘗試回答......

    系外行星大氣首現稀有元素鋱,或有助發現“地球2.0”

    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成功開發了一種新的分析系外行星的方法,他們在研究KELT-9b行星時,首次在其大氣層中發現了一種稀有元素鋱。這項研究成果的發現對于科學家確定系外行星的年齡以及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揭示地球動力驅動太古代陸地表面氧化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何宏平團隊通過研究,揭示了太古代陸地表面的地球動力學氧化。相關成果4月21日發表于《通訊-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Earth&Environ......

    新模型揭示地球過去1億年歷史

    氣候、構造和時間,是共同塑造人類星球面貌的強大力量,然而,人類對這個動態過程的理解依然是零散的。2日,澳大利亞和法國科學家合作在《科學》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過去1億年來地球表面的詳細動態模型。這一......

    新模型揭示地球過去1億年歷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138.shtm科技日報北京3月2日電(記者張夢然)氣候、構造和時間,是共同塑造人類星球面貌的強大力......

    地球環境所葉片水同位素生態水文研究獲進展

    植物葉片水同位素比值為現代生態水文研究和植物衍生的有機生物指標古環境研究建立聯系,成為現代生態學和古環境研究的橋梁。因此,探究葉片水氫和氧同位素比值的控制因素和差異性響應,不僅可以促進生態水文的發展,......

    拯救土壤,從而拯救地球

    《拯救土壤》,【美】克莉斯汀·奧爾森著,周沛郁譯,北大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定價:60.00元數千年不良的農牧業經營方式,特別是現代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全球土壤中高達80%的碳流失——即使人類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