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貝納柯克斯體又稱寇熱立克次體(Rickettsia query)大小約(0.2~0.4μm)×(0.4~1.0μm),呈球桿狀或短桿狀,具有濾過性。其基因組分子量為1.04 × 109,含1.6×106bp,約為大腸埃希菌的1/3。近年來已分離其基因達13個之多,分別與編碼立克次體代謝酶有關,如pyrB、gltA、sdhCDAB基因;或與編碼表面抗原有關,如tpA、tpB、comI基因;或與編碼毒力因子有關,如sod、mucz、cbbE、dnaJ、qrsA基因。此外,還發現寇熱柯克斯體帶有四種不同的質粒,分別為QpHl(36 kb)、QpRS(39 kb)、QpDV(33.5 kh)和QpDG(51 kb),其功能尚未闡明。
貝納柯克斯體存在著抗原相的變異現象,此因適應不同宿主而表現出兩相抗原性,其中主要是LPS變異。從人、動物或蜱體內新分離的柯克斯體為Ⅰ相,含完整的抗原組分,具光滑Lps(IPSⅠ),毒力比較強;若經雞胚卵黃囊人工多次傳代后,為含粗糙Lps(LPSⅡ)的Ⅱ相弱毒株。大多數寇熱患者為Ⅱ相寇熱柯克斯體感染,感染Ⅰ相寇熱柯克斯體容易并發心內膜炎。
貝納柯克斯體對外界抵抗力較強,在干血中能活6個月,干糞中可存活2年;在牛奶中需要煮沸10min以上才能被殺滅。傳染性強,不用經過節肢動物作為傳播媒介就可感染人類,能通過氣溶膠傳播,是一種可引起實驗室感染的高度傳染性病原體。寇熱柯克斯體與變形桿菌無交叉免疫,感染患者的外-斐反應陰性。[1]
發病機制
寇熱柯克斯體由不同傳播途徑感染進入人體后,先在局部網狀內皮細胞內繁殖,之后侵入血循環,形成立克次體血癥,播散到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主要造成全身小血管肺臟肝臟和腎臟等組織臟器病變。
寇熱立克次體在人體內潛伏可達10年或更長時間,血管病變主要有內皮細胞腫脹,嚴重時可有血栓形成。肺部病變可見肺泡充滿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組織,細胞和纖維蛋白滲出物,肺泡間隔增厚,肺間質水腫嚴重者類似大葉性肺炎,肝臟出現具有脂肪的壞死肉芽腫,心臟可出現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炎。心瓣膜可有贅生物形成,甚至導致主動脈竇破裂或心瓣膜穿孔,此外腎臟脾臟和睪丸亦可發生病變,病變器官含有大量寇熱立克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