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能侵犯全身各組織,臨床表現為多系統和多樣化,但主要以貧血、骨骼損害和腎臟病變為主,從腎臟病學角度,可將其臨床表現歸為腎外表現和腎臟表現兩大類。
腎外表現
(1)血液系統
早期主要表現為貧血,許多病人以貧血為首發癥狀。多屬正細胞、正色素型,貧血隨病情加重而逐漸明顯。這是由于骨髓瘤細胞浸潤,破壞紅骨髓所致,可伴有輕度溶血或紅細胞壽命縮短。血涂片上可見紅細胞呈錢串狀。骨髓檢查,漿細胞異常增生超過10%(原、幼漿細胞常見)。后期常有全血細胞減少,少數病人在血液中出現大量骨髓瘤細胞,如果超過2×109/L者稱為漿細胞性白血性白血病。
臨床上除出現貧血癥狀之外,尚有出血傾向。以鼻出血及齒齦出血為常見,也可有皮膚紫癜。這是由于血小板減少,M蛋白包裹血小板表面,M蛋白通過免疫作用與凝血因子Ⅰ、Ⅱ、Ⅴ、Ⅶ及Ⅷ相結合,使其喪失凝血活性等因素所致。
部分病人由于血漿M蛋白大量增多,尤其是IgA易聚合成多聚體,產生高黏滯血癥,致使血管內血流緩慢,造成組織淤血、缺氧。出現頭昏、眩暈、眼花、耳鳴、手指麻木,可致意識障礙及心力衰竭等。少數病人伴有冷球蛋白血癥,可出現雷諾(Raynaud)現象及指端干性壞死。
(2)骨骼系統
骨痛為MM早期的主要癥狀之一,并隨著病情進展而加重。疼痛部位以骶部及胸部為多見,偶可發生自發性骨折。胸、腰椎破壞,壓迫脊髓導致截癱或神經根損傷。漿細胞侵犯骨骼也可引起大小不一的腫塊,常見于肋骨、鎖骨、胸骨及顱骨,在胸、肋及鎖骨連接處形成串珠狀結節。少數病例僅損害單個骨骼,稱為孤立性骨髓瘤。
骨骼破壞主要是異常漿細胞分泌破骨細胞活化因子,引起溶骨性破壞,并抑制成骨細胞功能導致骨質疏松和局灶性骨破壞。血清鈣濃度增高,而堿性磷酸酶一般正常。
骨骼改變的X線特點有:
①典型溶骨性病變為鑿孔樣、蟲蝕狀或小囊狀破壞性病灶,常見于盆骨、肋骨、顱骨及胸腰椎等處。
②骨質疏松以脊柱及骨盆為多見。
③病理性骨折常發生在肋骨、脊柱及胸骨等處。X線常規攝片陰性者,CT、ECT等往往可以發現病變。
(3)其他
漿細胞骨髓外浸潤,可致肝、脾及淋巴結腫大。也可浸潤其他軟組織。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明顯減少,T淋巴細胞亞群失調及粒細胞減少,極易繼發感染。常發生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癥。Perri及Iggo等認為,繼發性感染是MM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尤其在初次化療開始2~3個月內感染率約增加4倍。
腎臟表現
多發性骨髓瘤病人在整個病程中遲早會出現腎損害的臨床表現。其中約半數病人以蛋白尿或腎功能不全為最先主訴,而后發生骨髓損害及貧血等癥狀,臨床上易誤診或漏診,此類病人常誤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印度Sakhuja等回顧分析204例MM病人,隨訪10年,發現腎損害占55例(27%),其中絕大多數病人(94.5%)表現為腎衰,7.3%的病人出現腎病綜合征。發生腎衰的MM病人中有53%可明確發現有誘發因素包括脫水(33%)、高鈣血癥(24%)、腎毒性藥物(16%)、敗血癥(9%)、近期手術(5%)和使用造影劑(2%)。并發現有腎累及的MM病人更常見嚴重貧血、高鈣血癥、本-周蛋白尿和骨骼破壞。復習國內外文獻,主要臨床表現特點歸結如下:
(1)單純蛋白尿型
蛋白尿是骨髓瘤腎病早期的表現。部分病人僅表現為蛋白尿,數年后才出現骨髓瘤的其他癥狀或腎功能不全,故易誤診為腎小球腎炎、無癥狀性蛋白尿或隱匿型腎炎。有人認為骨髓瘤常有20年左右的無癥狀期,稱為骨髓瘤前期,僅有持續性蛋白尿。這些病例很可能是由原發性良性單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演變而來。尿蛋白的主要成分為輕鏈蛋白,即本-周蛋白。在尿蛋白盤狀電泳上見到明顯的低分子蛋白帶[在分子量(2.2~4.4)×104D處]。當輕鏈蛋白損傷近曲小管后,尿中除輕鏈蛋白外,還出現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和白蛋白。待出現較多的中分子蛋白和高分子蛋白,表明病變已累及腎小球。尿蛋白量可多可少,24h尿蛋白從幾克到十多克不等,偶可達20g。國外報告最多者可達70g。
(2)腎病綜合征型
腎病綜合征型臨床類型較少見。如出現腎病綜合征典型表現,多數伴有腎淀粉樣變、免疫介導的腎小球病或輕鏈誘發結節性腎小球硬化癥。應引起注意的是,病人尿中排出大量單克隆輕鏈蛋白,超過3.5g/d,營養較差使血清白蛋白減低,誤診為原發性腎病綜合征。但這些病人的尿液采用尿蛋白試紙浸漬(dipstick)試驗往往陰性,而用醋酸加熱法或考馬斯亮藍法尿蛋白定性3+~4+,尿蛋白電泳上白蛋白較少而球蛋白顯著增多。
(3)腎小管功能不全型
多發性骨髓瘤病人的腎損害以腎小管最早和最常見。輕鏈蛋白管型阻塞遠端腎小管引起的腎損害,稱為骨髓瘤管型腎管型腎病(Myeloma cast nephropathy)。輕鏈蛋白在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內分解引起毒性損害者,又稱輕鏈腎病(light chain nephropathy),尿中的輕鏈蛋白主要是κ型。在MM的病程中,繼發的高尿酸血癥、高鈣血癥及淀粉樣變均可導致腎小管功能不全。臨床上常表現為Fanconi綜合征。可在骨髓瘤癥狀出現之前數年發生,其臨床特點為氨基酸尿、葡萄糖尿、磷酸鹽尿、碳酸氫鹽尿及50kD分子量以下的蛋白尿,同時伴有腎小管酸中毒和抗利尿激素對抗性多尿。此外,尚可發生腎性佝僂病、骨質疏松及低血鉀。也有單獨以Ⅰ型腎小管酸中毒形式出現。
(4)急性腎功能衰竭
在多發性骨髓瘤病程中約有半數病人突然發生急性腎衰,其發病機制是綜合性的,多非單一因素所致。慢性腎小管損害是其基礎,輕鏈蛋白起重要作用。但急性腎功能衰竭中半數為可逆性。主要的誘發因素為:
①各種原因引起的脫水及血容量不足,如嘔吐、腹瀉或利尿等。
②原有高尿酸血癥,化療后血尿酸急排增高,導致急性尿酸腎病。
③嚴重感染。
④使用腎毒性藥物,如氨基苷類抗生素、解熱鎮痛劑和造影劑等。
(5)慢性腎功能衰竭
骨髓瘤腎病的后期病人都會出現慢性腎衰。骨髓瘤細胞直接浸潤腎實質、輕鏈蛋白導致的腎小管及腎小球損害、腎淀粉樣變、高尿酸血癥、高鈣血癥及高黏滯血癥等長期對腎組織的損害,最終均可導致腎小管及腎小球功能衰竭。病人出現嚴重貧血、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多尿、夜尿等慢性尿毒癥綜合征。本病的腎損害以腎小管間質為主,故在慢性腎衰時常無高血壓,即使有也常不甚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