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1-28 14:31 原文鏈接: 基金委2023工程與材料學部重點項目優先資助領域公布

      近日,《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正式發布。其中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若干重要領域或科學前沿取得突破。

      為更好地服務材料領域相關科技工作者,本文特對工程與材料科學部重點項目的優先資助領域進行了梳理。

      2023年,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擬在工程、材料、工程與材料交叉三方面優先支持14個重點項目資助領域。

      2022年度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共接收重點項目申請819項,資助118項,資助直接費用31742萬元,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269萬元/項。2023年度擬在以下14個領域中資助重點項目110項左右,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300萬元/項。資助期限5年。

      注意事項:

      2023年,工程與材料科學部重點項目資助領域共14個,領域名稱分別為:

      (1)金屬材料設計、制備加工及應用基礎(E01);

      (2)無機非金屬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基礎(E02);

      (3)有機高分子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基礎(E03);

      (4)資源安全高效開采與綠色加工利用(E04);

      (5)機械設計、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學問題(E05);

      (6)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E06);

      (7)電氣工程科學基礎與關鍵技術(E07);

      (8)高性能土木工程結構和綠色建筑設計(E08);

      (9)水利科學與工程關鍵科學問題研究(E09);

      (10)區域環境復合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E10);

      (11)新型海工結構和海洋裝備(E11);

      (12)智慧交通與運載工程智能化(E12);

      (13)新概念材料、材料共性與工程交叉(E13);

      (14)工程與材料領域共性軟件支撐平臺(E01~E13)

      申請書的“附注說明”欄請務必在下拉菜單中選擇相應重點項目資助領域下的具體研究方向,“附注說明”欄未選擇具體研究方向或選擇錯誤的申請書,將不予受理。

      申請人可根據重點項目資助領域中的具體研究方向,自主確定項目名稱、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案,并在“申請代碼1”一欄中準確選擇具體研究方向所屬重點項目資助領域所對應的一級申請代碼或該一級申請代碼下的二級代碼。例如:“附注說明”欄選擇研究方向“2.1 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科學問題研究”,則“申請代碼1”一欄應選擇E02或E02下的二級申請代碼。“申請代碼2”可選擇作為補充。

    1. 金屬材料設計、制備加工及應用基礎(E01)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1 鋼鐵與有色金屬材料在設計、制備、加工、服役和應用中的關鍵問題;

      1.2 高溫合金、金屬間化合物與金屬基復合材料;

      13 金屬結構材料性能提升中的關鍵問題;

      1.4 亞穩及納米金屬材料;

      1.5 金屬功能材料;

      1.6 金屬生物醫用、智能與仿生材料;

      1.7 金屬材料結構表征、表面與界面;

      1.8 金屬材料新理論、新技術、新效應探索。

    2. 無機非金屬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基礎(E02)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科學問題研究;

      2.2 無機非金屬材料瓶頸技術中的基礎問題研究;

      2.3 高性能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多尺度結構效應研究;

      2.4 無機非金屬材料新理論、新技術、新體系、新效應探索;

      2.5 極端環境無機非金屬材料基礎問題研究;

      2.6 面向“雙碳”目標的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基礎研究;

      2.7 無機非金屬材料多功能集成與智能化應用基礎研究;

      2.8 高性能無機非金屬材料設計、低成本制備與工程化應用基礎研究;

      2.9 高性能多元無機非金屬材料的設計、結晶熱力學和動力學協同調控制備研究。

    3. 有機高分子材料設計、制備及應用基礎(E03)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3.1 高分子材料合成新方法與新原理;

      3.2 高分子材料聚集態結構與性能調控;

      3.3 高分子材料加工(含微納加工和增材制造)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

      3.4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3.5 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與器件;

      3.6 智能高分子材料;

      3.7 生態與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3.8 高分子復合材料;

      3.9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

    4. 資源安全高效開采與綠色加工利用(E04)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4.1 深地、深海、非常規油氣高效綠色鉆采工程基礎科學問題;

      4.2 油氣儲運系統安全與可靠性關鍵科學問題;

      4.3 深部戰略礦產資源安全、高效、智能協同開采理論與關鍵技術;

      4.4 礦山修復、固廢低碳處置與高值化利用理論與關鍵技術;

      4.5 工業生產過程安全及公共安全精準預控理論與方法;

      4.6 關鍵戰略性礦產綠色分離提取理論與過程強化調控機制;

      4.7 鋼鐵冶金新工藝、新技術和綠色環保的基礎問題;

      4.8 復雜難處理金屬資源低碳冶金、制備和循環利用新技術與理論;

      4.9 金屬(合金)超純凈冶煉、控制凝固、控制成型新技術原理;

      4.10 高性能金屬材料短流程、復合成形、智能化加工技術基礎研究。

    5. 機械設計、制造及服役中的科學問題(E05)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5.1 先進裝備綜合性能驅動下的機構設計新理論、新方法;

      5.2 高性能驅動傳動系統與高可靠基礎件的設計與制造;

      5.3 機械系統與裝備的動力學設計、性能評價與預測;

      5.4 面向極端環境的機械結構強度設計與壽命評估;

      5.5 復雜機械表面/界面力學和摩擦學行為機理、測試及控制;

      5.6 數據驅動的智能設計理論與方法;

      5.7 仿生設計與生物制造;

      5.8 高性能復雜構件精準成形制造理論、方法、技術;

      5.9 超精密、超高速、超強能場加工理論與方法;

      5.10 智能制造新原理、新方法、新裝備、新系統、新模式;

      5.11 多維、多參數傳感與測量新機理、新方法;

      5.12 微納制造的原理、方法及系統。

    6. 工程熱物理與能源利用 (E06)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6.1 低碳能源系統的分析、控制和優化;

      6.2 流體機械能功轉換、流動機理及流動控制;

      6.3 能量轉換與利用中的傳熱傳質基礎;

      6.4 燃料燃燒理論、污染物生成和減排機理與燃燒新技術;

      6.5 能源動力中的多相流基礎;

      6.6 復雜熱物理量場的測試原理和方法;

      6.7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利用。

    7. 電氣工程科學基礎與關鍵技術(E07)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7.1 電磁與等離子體等電氣工程共性基礎與新技術(含傳感測試、多場耦合、數字孿生、新型發電、電能傳輸、放電等離子體及其應用等);

      7.2 電工材料、器件與裝備;

      7.3 智能電網與綜合能源;

      7.4 機電能量轉換與電力驅動;

      7.5 電能變換與控制;

      7.6 電能存儲及其應用;

      7.7 生物電磁技術。

    8. 高性能土木工程結構和綠色建筑設計(E08)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8.1 可持續建筑設計理論與方法;

      8.2 城鄉空間、景觀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

      8.3 低碳健康建筑基能理論與關鍵技術;

      8.4 復雜惡劣環境下土木工程設計與建造;

      8.5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與結構;

      8.6 土木工程智能建造和運維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

      8.7 土木工程其礎設施安全服役與性能提升;

      8.8 復雜條件下巖土工程基礎理論;

      8.9 道路與地下工程全壽命周期設計及防災;

      8.10 土木工程多災害效應、抗災韌性理論與技術。

    9. 水利科學與工程關鍵科學問題研究(E09)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9.1 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高效利用;

      9.2 流域與城市雨洪災害成因及防控;

      9.3 流域干早監測及旱災預防;

      9.4 農業高效節水;

      9.5 鹽堿地水鹽運移與排灌調控;

      9.6 水沙過程變化與河床演變適應機制;

      9.7 河流湖庫生態系統模擬與調控;

      9.8 水力機電系統調控與安全運行機制;

      9.9 水利水電工程智能運維與災害防控;

      9.10 水工巖土工程災害智能防控;

      9.11 區域智能水網與輸配水工程。

    10. 區域環境復合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E10)

      本領城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0.1 低碳水處理及水質安全保障;

      10.2 重點行業減污降碳協同過程;

      10.3 可持續城鄉水系統構建及水生態安全;

      10.4 室內空氣污染快速凈化與健康風險控制;

      10.5 區城多維度大氣污染源協同控制;

      10.6 新興固廢安全處理與資源化;

      10.7 復合污染場地生態修復;

      10.8 區域物質能量循環過程模擬與生態風險控制;

      10.9 多介質污染物安全轉化及精準調控。

    11. 新型海工結構和海洋裝備(E11)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1.1 海洋資源開發與海底資源開采;

      11.2 海洋工程結構與海洋動力學;

      11.3 面向海洋和極地開發利用的新原理、新結構、新技術和新裝備;

      11.4 海岸工程與安全防護;

      11.5 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與技術裝備;

      11.6 綠色智能船舶與智慧航海;

      11.7 海洋環境觀測與深海探測;

      11.8 海洋智能無人航行器。

    12. 智慧交通與運載工程智能化(E12)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2.1 自動駕駛技術關鍵測評與驗證技術/特殊場景(特定區域/特殊空間/典型作業運輸環境)下的應用技術;

      12.2 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融合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12.3 面向復雜環境作業運輸的可重構/多棲特種車輛關鍵理論與技術;

      12.4 600km/h速度級常導高速磁浮系統性能評估及協同優化關鍵理論與技術;

      12.5 基于過冷推進劑的空天往返運輸系統能源一體化與推進劑管理基礎理論與技術;

      12.6 國家空域系統融合運行管理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12.7 LNG液態管道輸送的基礎科學問題。

    13. 新概念材料、材料業性與工程交叉(E13)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3.1 新材料設計、制備、加工和表征等中的關鍵共性科學問題;

      13.2 面向前沿交叉的新概念材料、新性能;

      13.3 新型復合與雜化材料;

      13.4 面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微型化等多功能集成材料與器件;

      13.5 面向高端制造和與國家重大工程的關鍵新材料;

      13.6 面向能源、環境、生命健康等國家重大需求的關鍵新材料;

      13.7 面向“雙碳”目標的關鍵新材料。

    14. 工程與材料領域共性軟件支撐平臺(請根據相關軟件應用領域選擇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相關一級申請代碼)

      針對工程與材料領域軟件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工程與材料領域通用工具軟件、工業軟件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共性基礎理論,為開發自主可控的關鍵工具軟件提供基礎支撐。

      本領域擬資助的主要研究方向:

      14.1 工程系統多物理耦合建模、仿真與優化設計;

      14.2 多時空/多尺度工程與材料系統的基礎理論和數值模擬;

      14.3 工程與材料離散-連續混合體系的理論建模與模擬方法;

      14.4 工程系統的數據與目標混合驅動建模理論及仿真優化方法;

      14.5 AI賦能的工業軟件理論與算法。

      對不符合本《指南》要求,未反映出工程與材料領域軟件特征的項目申請不予受理;不支持單純的信息類軟件項目申請。

    相關文章

    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仿生離子篩分材料

    自然界中,生物離子通道能夠精準篩分離子。這激發了研究人員構筑仿生離子篩分材料的靈感。這些材料可以分離一種陽離子跟其他陽離子,也能夠將一種陰離子跟其他陰離子分開,廣泛應用于化工和環境領域。用于分離陽離子......

    深圳市自科基金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申請指南發布

    深圳市科技創新局關于發布《2025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申請指南》的通知各有關單位:《深圳市科技創新局2025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學基金(深港澳科技計劃C類項目)申請指南》(以下......

    我國科學家在高密度介電儲能領域取得新突破

    記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悉,該校李偉偉教授與清華大學南策文院士等共同研制出一種新型介電儲能材料,其能量密度是主流商用介電儲能材料的數十至數百倍,有望成為下一代高功率脈沖技術的核心器件。國際頂級學術期刊......

    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提升金屬材料在長期使用中的抗疲勞能力

    金屬材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疲勞失效是威脅重大工程安全的隱形殺手。經過多年攻關,我國科學家日前破解了這一難題,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高強度、高塑性的同時,還大幅提升了抗疲勞能力。這一成果北京時間4日凌......

    多種材料利用濕度變化實現空氣捕碳

    有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的材料,可利用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圖片來源:美國西北大學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有多種成本低且儲量豐富的材料,可利用濕度變化,直接從空氣中捕碳。他們稱之......

    突破金屬“不可能三角”科學家攻克金屬穩定性難題

    金屬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能源、交通等領域。但當金屬受到非對稱的循環外力時,會產生塑性變形,塑性變形逐漸累積就會形成“棘輪損傷”。這種損傷會導致金屬突然斷裂,嚴重威脅工程安全。為了攻克這一......

    我國學者在MgAgSb基熱電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圖(a,b)高熱穩定性熱電器件的原子級界面設計,(c)全鎂基器件在不同溫差下的轉換效率與現有器件的對比,(d)全鎂基熱電模塊的熱循環可靠性評估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U23A20685、521......

    中國科學家新突破打破金屬“不可能三角”

    在金屬材料的世界里,有一個“不可能三角”規律,即:金屬的強度、塑性、穩定性,這三者不可兼得,此消彼長。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結構設計思路,成功讓金屬材料在保持強度和塑性的同時,大幅提......

    第三屆“企業發現與發明論壇”在京召開

    3月29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企業發現與發明論壇”在北京召開。這是該論壇連續第三年舉辦,此次以“強科學發現之源、筑材料發明之基”為主題,邀請全球科學家、企業家和專家學者,圍繞具有戰略......

    寧波召開民營企業開展基礎研究座談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助力關鍵核心技術突破,2月28日,寧波市科技局會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