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簡介:
又叫鵝口瘡,好發于新生兒、小嬰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長期臥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腭、口底等處多見。
(2)臨床表現:
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干燥、刺激等癥狀。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吃奶,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偶有個別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現嘔吐、聲嘶或呼吸困難。
經過1~2天,黏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呈小點狀和小片狀,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隨后,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
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天,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色。白色斑片與黏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局部潮紅,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干、燒灼感及輕微疼痛。涂片和培養可幫助診斷。
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1)簡介:
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可以單獨發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時發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
(2)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廣泛的紅色斑塊,邊緣不整齊,好發于舌、頰及腭黏膜,舌部好發于舌背中線處,局部絲狀乳頭萎縮,病變雙側的絲狀乳頭增生與病變區形成明顯的界線,這種表現又稱抗生素舌炎,嚴重時在萎縮的紅斑區可形成小的潰瘍面,相對應的腭黏膜可出現充血的紅斑區,疼痛并有明顯的燒灼感。
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1)簡介:
病損好發于戴上頜義齒和正畸矯正器的患者,也可發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臨床表現:
慢性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可復發,患者有輕度口干和燒灼痛。
慢性肥厚念珠菌病
(1)簡介:
本型或稱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見于頰粘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絲深入到粘膜或皮膚的內部,引起角化不全、棘
層肥厚、上皮增生、微膿腫形成以及固有層乳頭的炎細胞浸潤,而表層的假膜與上皮層附著緊密,不易剝脫。組織學檢查,可見到輕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認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于4%的惡變率,特別是高齡患者應提高警惕,爭取早期活檢,以明確診斷。
(2)臨床表現:
本型的頰粘膜病損,常對稱地位于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粘膜白斑。腭部病損可由托牙性口炎發展而來,粘膜呈乳頭狀增生;舌背病損,可表現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因此毛舌也屬于本型。
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為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疾病癥狀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見于免疫不全癥候群和內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