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是一類常見,而且歷史古老的傳染性皮膚病;有關的記載甚至早見于古希臘。18世紀時,臨床上已注意生殖器皰疹的存在。19世紀以后,由于工業革命促使人口居住密集和人口大規模流動,通過一般接觸及性接觸傳播皰疹的機會增加,導致皰疹類疾病的發病率上升;醫師逐漸認識到它的傳染性和性傳播途徑,此后并發現皰疹病毒具有潛伏性感染的特點。
HSV屬DNA病毒,Baringer及Swoveland 1973年在非選擇性的人體尸檢材料中,85%~90%尸體可在其三叉神經感覺節內顯示Ⅰ型HSV基因組。
Baringer及Pisani 1994年采用PCR技術,在研究死于已知并非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尸檢資料,發現在延髓、腦橋及嗅球等部位存在HSV基因組,但潛伏在人體內的HSV如何導致腦炎的過程尚未完全清楚。
皰疹病毒科分為α、β、γ三個亞科,包括114個成員,具有一定的宿主特異性,分別感染人或其他的動物。人皰疹病毒至少包括8個成員。
單純皰疹的病原體為人單純皰疹病毒,在病毒分類學上歸于人皰疹病毒科α亞科,單純皰疹病毒屬,分為HSV-1、HSV-2兩個亞型。HSV-1亞型主要侵犯腰以上部位,尤其是面部、腦組織等;而HSV-2 型主要侵犯腰以下部位,尤其是生殖器等,故有生殖器皰疹之稱;但這種區分并非嚴格。
單純皰疹病毒呈球形,由核殼體及病毒外包膜組成。核殼體呈二十面體形狀,由162個殼微粒構成;其核心內含有病毒基因組,為線性雙鏈DNA分子,長度為15226kb,HSV-1、HSV-2兩個亞型基因組之間的同源性僅為47%~50%。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至少編碼70種不同的蛋白質。成熟的病毒核殼體至少含有七種蛋白質。核殼體表面有一層物理結構尚不完全明確的內膜,含有四種蛋白質成分,與病毒基因的轉錄復制有關。單純皰疹病毒的外包膜系雙層含脂糖蛋白。糖蛋白成分復雜,至少包括六種;其中,糖蛋白gG的抗原特異性是鑒別HSV-1型或2型的血清學依據。單純皰疹病毒侵入宿主細胞后,病毒DNA進入細胞核內復制,與此同時,病毒DNA轉錄物進入胞質,指導病毒結構蛋白在細胞質內的合成;隨后,子代病毒DNA回到胞質內裝配為具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顆粒。在單純皰疹病毒的復制過程中,成熟的病毒顆粒大約只占少數,其余因未能被及時加工、包裝,而被迅速降解,或成為非感染性的不成熟病毒顆粒。
人單純皰疹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56℃加熱30min、紫外線照射5min、乙醚等脂溶劑均可使之滅活;但可在-70℃環境長期保存其生物學活性。
在體外培養環境中,單純皰疹病毒幾乎可以感染各種胚胎和新生動物來源的成纖維細胞及上皮細胞,并很快產生肉眼可見的病變;故在某些疑難病例,體外培養分離病毒的方法可被用于幫助臨床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