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13 11:51 原文鏈接: 春早科研忙,微生物工程研究要趁早

      春早人更勤,奮進正當時。

      “正月十五元宵節后,我們團隊將兵分三路分別去陜北油田采油區、紅堿淖湖區和鹽堿地治理示范項目試區再次觀測、取樣,團隊成員黃明剛正月初十已前往油田現場,而于烽、郭彥釗、齊飛等年輕的研發人也都在年后的正月初七投入到準備實驗、進行實驗或準備匯報、申報‘秦創原’、準備省市部門項目或與有關科技企業合作等相關材料的工作中。” 陜西師范大學微生物工程與技術研究團隊領軍人陳五嶺教授一邊給團隊成員安排部署工作任務,一邊利用忙碌的間隙接受采訪。

      “我們必須搶抓時機,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已經影響了我們幾個項目的中試和示范工程項目進度。”

      2月3日,還在寒假期間,位于西安市長安區的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內顯得格外寂靜,而校園圍墻外大街小巷的人們在祥和喜慶的農歷新年氛圍中迎接元宵節的到來。

      正是陳五嶺他們這種只爭朝夕的科研狀態,自2018年1月成立陜西師范大學微生物工程與技術研究院以來,發揮積累的研發成果優勢,以微生物工程創新技術解決能源、農業和環境領域國家戰略急需破解的一些共性難題為方向,目前已經擁有一批微生物工程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領先的科技成果,取得了在生產實踐中顯著的示范效果。

      微生物工程創新成果增產油氣

      “我們研發的微生物提高油氣采收率技術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改善油層滲透性,增加原油流動性,從而達到提高原油產量。所選育微生物菌群以原油為營養來源,不需要注入營養液,有效克服了微生物采油技術有效期短的問題。”

      據了解, 2021-2022年,該團隊在大慶、陜北天然氣采氣廠共進行了20口氣井規模的示范應用,三個月共增氣450萬方,替代了原來污染嚴重的技術。

      而他們自2018年以來,在山東、新疆、內蒙古等地應用示范研發的含油污泥無害化處理技術處置含油污泥超過10萬方,恢復污染耕地1萬余畝。處理后的效果均達到《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含油污泥資源化綜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術要求》(SY/T7301-2016)標準,通過油田及當地環保部門驗收。

      微生物工程創新成果使地綠水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陳五嶺團隊通過微生物工程技術,修復受污染、退化的土壤、水體,將固體廢棄物轉變為資源,應用在綠色發展的建設中。

      他們研發的城市污泥的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工藝體系在西安市第六污水廠、蔡家坡大源污水廠、榆林市第三污水廠建立了污泥處置示范工程,日處理量超過500噸。“2021年該項目被西安市科技局列為重點示范項目。”團隊專家姚勝利研究員介紹。

      干旱地區鹽堿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難題。他們還將微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綜合治理各類鹽堿、荒漠化土地。前期在日喀則、大荔、榆陽等不同條件的鹽堿荒地進行治理取得成效,作物與植物能夠良好生長。2020年受榆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委托,在橫山區塔灣鎮治理200畝未耕作的高鹽堿、高pH、低有機質、干旱的粉沙土質土壤荒地。2021年11月,由榆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專家組對項目進行評估驗收。

      另外,他們還通過研發的微生物工程技術完成對陜北紅堿淖國家自然保護區高鹽堿污染水體進行生態修復的示范工程項目,2019-2021年,團隊項目組完成了超過35000立方米高鹽堿湖水的生態修復。水體中生物種群和數量顯著增加,投放魚類生長繁殖良好。

      微生物工程創新成果促進綠色農業發展

      陳五嶺研究團隊面向陜西省作為全國第一的蘋果、獼猴桃、大棚甜瓜、紅棗等特色果業產業發展中亟需解決的病害、套袋、裂果等問題和提升口感品質等綠色果業發展中的共性堵點、技術難點問題,開展研究攻關,取得了一批可大規模應用推廣前景的研究成果。

      他們研究開發的安全無毒、抗菌、防蟲、使用方便的蘋果敷“面膜”新型生物膜技術,美味又安全,噴施果面后能夠迅速形成具有良好成膜性、膜通透性和延伸性的保護膜層,能夠有效保護果實表面,并可提供果實所需的營養成分。陜西省生物農業研究所原所長馬齊研究員介紹。

      該技術已完成陜西省“13115”科技創新工程和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示范推廣面積達2000余畝,并在白水縣建立了660畝蘋果免套袋綠色生產示范園。

      在該技術基礎上,團隊針對阻礙陜北紅棗產區產業發展的裂果病問題,綜合改善果樹和果實的生長、營養吸收、抗病性能。2020-2021年該團隊項目組與神木市林業局合作,采用微生物工程技術在神木市沿黃四鎮開展了共1000畝紅棗裂果病防治示范,效果顯著。榆林各級領導及專家出席了神木市紅棗防裂果試驗項目現場觀摩會并肯定了該技術對紅棗防裂果效果。

      在生物發酵活性飼料的研發應用方面,該團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先行探索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轉化之路

      “2021年12月,‘微生物工程技術對紅堿淖高鹽堿水體生態修復研究 ’項目作為陜西省教育廳高校秦創原建設工作推進會7個校企合作代表項目之一,參加了現場簽約儀式。”陳五嶺說。

      “秦創原”總平臺是近兩年來陜西省著力打造的陜西省科技發展新引擎,以通過打造成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全聚合科創服務系統,從而突破科技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的重要新舉措。

      “在陜西師范大學各位領導的關注和支持下,我們研究院經過幾年艱苦努力,克服了三年疫情帶來的各類嚴重影響及項目實施過程中各種巨大困難,已初步完成自身基本平臺建設、研究方向目標定位、技術體系完善、示范工程建立、成果轉化應用、社會服務等方面工作,為下一步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五嶺深有感觸地談到這幾年的發展歷程。

      據了解,2018年1月,陜西師范大學以團隊整體引進的方式成立陜西師范大學微生物工程與技術研究院,從陜西師范大學與該研究院簽署的聘用合同中考核內容和工作目標等,團隊就是聚焦微生物工程技術領域,以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目標,開展技術創新和攻關,解決行業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這也正是探索當前我國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轉化之路的先行舉措。

      陳五嶺強調,目前我國綠色技術創新的“產學研用”協同機制仍存在一些堵點,市場應用轉化效率不高。我們的初衷就是以國家發展中需要的綠色技術和市場導向,多維度開展突破綠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及形成創新體系并予以完善優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陳五嶺表示,在學校的持續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將充分利用好“秦創原”平臺和相關政策,不斷強化創新合力凝聚,做好協調配合、利益共享,在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方面作出貢獻。(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微生物“變身”類尼龍塑料工廠

    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制備出類似尼龍的堅固且柔韌的生物塑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7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全球每年會產生約4億噸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廢物和微塑......

    改造微生物制成新塑料

    研究人員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生產出一種類似尼龍的堅固、柔韌的塑料。3月17日,他們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報告稱,過去細菌曾被用來生產聚羥基烷酸酯等聚酯,但像服裝和鞋類生產中使用的尼龍類塑料很......

    我國學者在深淵生態系統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全國人大代表謝汝朋:發揮專業優勢推動“小而美”產業創新發展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全球最大數字微生物數據庫建成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

    長春光機所攜手長光辰英,實現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重大突破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研究新成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親密社交將共享更多微生物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超1650萬元!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多批次中標揭曉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微生物量生長率氣候梯度變化如何影響土壤C循環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