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近年來在本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達30%~50%。綜合文獻報道,影響預后的因素包括:
1.患者自身的抵抗力 如合并有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先天性白細胞減少、惡性腫瘤、艾滋病等慢性疾病,或應用化療、放療、免疫抑制治療,以及衰老、營養不良和感染等高危因素,其預后較差。有學者報道,危險因素小于3個者,生存率為79%,病死率為17%,當存在3個危險因素者預測病死率為50%。
2.早期診斷和手術引流 Freischlag認為,手術的時機直接與病死率有關,當皮膚出現大面積發黑壞死、休克、DIC時,病程進展多難以逆轉,往往喪失了治療機會。他發現,發病24h內手術引流者,病死率36%;超過24h或更遲,則達70%。Ivan等報道,早期(發病后0~4天內,平均21h)采用創面組織冰凍切片確診并早期行外科治療的患者,效果良好,8例病人中僅1例死亡;而根據臨床表現確診較晚者,由于延誤了早期治療時機,病死率較高。國內一些學者也發現,治療失敗的主要因素是對本病的病理改變認識不足,延誤了手術治療的時機,以致感染加重及毒素吸收引起膿毒血癥、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致使病人死亡。由此可見,早期診斷、早期手術引流是提高存活率,改善預后的關鍵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