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2-15 14:46 原文鏈接: 糧食安全潛存危機,如何向科技要糧?

    “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米、面、油的價格一直都很平穩,但中國的糧食安全了嗎?”2月9日,在第73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如是發問。

    當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糧食供應總量充足,連續多年高于消費總量,庫存連年增加。然而,由于人民飲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肉禽蛋奶魚蝦貝藻的消費與生產長期持續增長,倒逼我國飼用大豆原料進口量逐年上漲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就此而言,我國糧食安全的潛在危機依然客觀存在。”會議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戴小楓說。

    圍繞著“如何加速解決我國糧油危機和多元化問題”,47位農業領域專家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討論。“要想穩坐糧食安全的釣魚臺,我國需要實施飼料原料多元化戰略,開源節流,藏糧于地于技,最終向科技要糧要肉。”戴小楓在會議總結時說。

    供需失衡,糧食安全有結構性矛盾

    如果糧食安全存在危機,那么危機來自哪里?

    面對這個問題,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飼料飼草處處長黃慶生擺出了一組數據: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8655萬噸,進口糧食14687萬噸,糧食消費總量在8億噸左右,其中,用作飼料的糧食消費量約3.8億噸。

    根據以往的數據和規律推理,他預測到2030年,我國居民動物產品消費需求總量將達2.94億噸,帶動飼料消費量達到5.1億噸峰值,而口糧消費需求會進一步下降,“屆時,糧食消費的增量需求將幾乎全部來自養殖業,保障飼料糧有效供給會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壓力”。

    “由此可見,我國糧食供需存在結構性矛盾。”黃慶生說。

    這一矛盾首先表現為糧食飼用消費占比高,且飼用蛋白產需缺口大。

    “我國糧食消費中,飼用比例高達47%。國內糧食提供蛋白總量約6508萬噸,扣除居民消費后難以滿足飼用蛋白需求。我國養殖業飼料消耗的營養物質中,源于飼料糧的飼用蛋白總量4754萬噸,目前69%依賴進口飼料原料提供。”黃慶生說。

    與此同時,國產糧食的能量和蛋白結構也不平衡。“我國進口大豆和原產大豆的用途并不相同。”黃慶生說,我國生產的糧食平均蛋白含量為9.5%,遠低于人類食物和動物飼料18%的蛋白含量需求,與之相比,進口糧食平均蛋白含量為25.5%,這也成為每年我國需要大量進口大豆等高蛋白含量糧食的主要原因。

    這一觀點與多數與會專家不謀而合。“我國口糧安全沒有問題,糧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飼料糧問題,飼料糧的本質是蛋白質飼料原料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旭說。

    戴小楓也認為,長期以來,品種、技術、配方和養殖模式的原因,我國動物生產產業以玉米作為主要能量飼料、大豆豆粕為主要蛋白飼料,形成了對玉米,特別是進口高蛋白大豆的高度依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產肉禽蛋奶魚蝦貝藻所需的飼料用糧將出現持續的剛性增長,而這是我國當下和今后一個歷史時期糧食生產面臨的主要矛盾。

    多元替代,資源空間有待拓展

    “目前,我國蛋白質飼料原料生產領域確實存在一些‘卡脖子’問題。”戴小楓認為,主要問題包括非糧飼料原料綜合利用與多元化發展嚴重不足;已有的飼料轉化利用效率低;新型飼料蛋白質研發尚未形成支撐產業的科技能力等。

    他建議,盡快啟動實施“國家飼料蛋白來源多元化替代戰略”,從生物資源多樣性利用、低日糧養殖專用品種培育、高效飼料配方和中國特色養殖模式創建等源頭抓起,構建中國特色飼料資源多元化、高效化、綠色化綜合利用技術新體系和產業發展新模式,從根本上逐步有效替代高蛋白大豆和玉米飼料原料進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經濟安全和環境安全。

    在資源的多元化利用方面,黃慶生建議,樹立大食物觀念,充分利用鹽堿地、坡地、旱地、沙土地等豐富土地資源,在全國適宜區域全面實施“糧改飼”,種植苜蓿、青儲玉米、燕麥、狼尾草、羊草、桑葉、苧麻、大麻、檸條、構樹等多種草本、木本高產高蛋白優質飼料品種,建設高標準優質飼料生產基地。同時,綜合利用食品等工業產生的大量玉米渣、甘蔗渣、蘋果渣、柑橘渣、薯渣、酒渣、咸蛋清等副產品的飼料資源。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研究員劉娣建議,要重點支持大豆主產區的種質創新,培育高產、優質、適合不同加工需求的大豆新品種,注重品種的蛋白質含量、產量、耐逆、抗病蟲等性狀改良,滿足市場多元的種源需求;同時,加強優質品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大幅度降低我國大豆生產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研究員薛敏建議,解決飼用蛋白原料剛性增長的問題,可以“向微生物要蛋白”,“利用現代合成生物技術,改良選育高效利用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一碳氣體同化工程新菌種,工廠化制造優質菌體蛋白質,可大幅度替代和降低對大豆進口依賴,開辟產業發展新領域”。

    “細胞培養肉也是一個向科技要糧、要肉的新途徑新辦法。”南京農業大學前校長、教授周光宏介紹,近年來國際上細胞培養肉的研發進展迅速,2020年12月,新加坡成為國際上第一個批準細胞培養肉上市的國家,“目前,我國細胞培養肉的產業化還存在技術優化、成本降低、市場準入與法規完善方面的挑戰,但新技術創造新生活,總得來說,未來可期”。

    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黑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韓貴清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要藏糧于技,也要藏糧于地。“黑土地保護利用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他呼吁國家設立“黑土地保護法”和“糧食生產特區”,編制“黑土地中長期保護利用規劃”,出臺“黑土地保護行動計劃”,建立“黑土地保護巡視制度”,重視地方科技力量在黑土地保護中的主戰場、主陣地、主力軍作用,建設“新疆糧食生產戰略后備區”。

    吃干榨盡,減少糧食與飼料損失

    除了“開源”外,如何“節流”是專家們集中討論的另一個方向。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愛科認為,要充分利用我國糧油及其副產物飼料資源,在糧食收購、存儲、運輸、加工、消費等環節的損失,這方面每年有超過1億噸的資源量可以利用,通過質量安全、品質營養控制及減損增效技術示范,實現“吃干榨盡”,讓每一粒糧食“釋放”出全部潛在價值。

    他介紹,目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針對雜粕的增值利用和谷物副產物的提質增效,分別研發出了產業化集成技術,改變了以往國內外制油工藝中不能直接脫毒的技術難題,開發出稻谷、玉米、小麥加工副產物的綜合配套發酵飼料加工技術。

    “未來,糧食流通各環節都有待深入研究,如此才能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李愛科說。

    “我們這些年的研究與實踐證明,推廣低蛋白日糧精準養殖的潛力巨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譙仕彥建議,利用在生豬、蛋雞、肉雞上業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將低蛋白日糧飼養的技術和模式推廣到鴨、鵝、羊、牛、魚蝦和寵物上,還可以選擇具有較大開發利用前景的工業氨基酸平衡飼養技術、非蛋白氮尿素飼喂牛羊技術、提高生豬肉雞氮素沉積率、飼料發酵技術、餐桌剩余食物利用、種養一體化新模式等等,開辟蛋白資源飼料化利用新領域,充分提高蛋白飼料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轉化效率。

    對于蛋白資源的飼料化,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員張曉琳提出了用黑水虻對農業廢棄物和餐廚垃圾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思路:“黑水虻被譽為‘自然界的清道夫’,100噸餐廚垃圾可生產25噸黑水虻幼蟲,我國每年9000多萬噸餐廚垃圾可生產2250多萬噸幼蟲,這些高蛋白的幼蟲勻漿或者制粉后是非常優質的蛋白質飼料,蟲糞還是優質有機肥料。”

    此外,對于許多消費者擔心的我國食用油生產供應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王漢中表示,我國不存在食用油生產和供給的風險問題,目前的現象和矛盾是飼用高蛋白大豆進口帶來的次生問題。一旦市場出現波動,我國可以立即恢復長江流域2億畝油菜生產產能,啟用南方地區8000萬畝冬閑田的產能,全面推廣“雙低四高高密度油菜高產生產新模式”等油菜“新的綠色革命”的成果,確保我國食用油產業自強自立。

    “雖然科技不是萬能的,但是它確確實實能夠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科學技術的驅動、引領和支撐下,未來產業革命、人類農業發展、我國農業強國建設,正在展現出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戴小楓說。



    相關文章

    湖南鼓勵高校領導帶頭轉化科技成果大膽決策

    7月2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在長沙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現場。王昊昊攝《若干措施》共20條具體舉措,著力解決科技成果“不愿......

    湖南:科研人員職務晉升等不唯論文注重成果轉化

    湖南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印發《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提出20條具體舉措,著力解決科技成果“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不會接”等難題。湖南省科技廳對《措施》進行了解......

    青年科學家走進深圳市中小學開啟“科學第一講”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20條舉措實施“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提速

    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稱《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圍繞“強策源、促轉化、增動能、聚要素、造氛圍”五個方面,提出20條措施,力爭......

    重磅!科技部新增3個直屬事業單位,透露了這些重要信號

    近日,科技部官網發布了最新消息,科學技術部直屬事業單位進行了重要調整。在這次調整中,不僅去掉了一些原有的事業單位,還新設立了3個重要機構,分別是:科學技術部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心科學技術部新技術中心科學技......

    科技賦能多地做好防汛救災應急指揮通信保障工作

    近日,針對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多地遭遇暴雨洪澇災害,一些地方遭遇斷路斷網斷電極端情況,應急管理部持續加強大數據監測預警,統籌開展應急通信裝備預置備勤,深化演練拉動,強化科技賦能,著力提升汛期應急指揮通......

    三部門開展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

    記者7月1日從工業和信息化部獲悉,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門組織開展“百園百校萬企”創新合作行動,行動實施時間為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據了解,行動將促進國家高新區、高校和企業優勢互......

    “八月瓜”:已收錄178個國家超1.91億條專利數據

    7月3日,2024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北京舉辦,科技信息大數據成為與會者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會上,知識產權創新科技服務云平臺“八月瓜”宣布,其旗下“創新大腦”已收錄全球178個國家超過1.91億條專利......

    科技金融首次明確“施工圖”!七部門合力破難點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如何讓“科技之花”綻放得更絢麗?一份由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文件,首次明確了科技金融的“施工圖”。這份《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強......

    湖北省科技計劃項目2024年第三批驗收結果公示

    根據《湖北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項目驗收管理辦法》《湖北省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項目驗收工作規程(試行)》有關規定,經組織驗收,現將2024年第三批驗收完成的項目(共32項)予以公示。對公示內容如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