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3-14 11:13 原文鏈接: 南京古生物所一項成果入選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日前公布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沈樹忠研究團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賴旭龍研究團隊完成的科研成果 “闡明二疊-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及其復蘇模式和原因”入選其中。

      地質歷史時期發生了幾次影響地球生命演化進程的重大生物事件,其中發生在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是最具災難性的一次滅絕事件,這次生物大滅絕以后地球生態系統歷經近5百萬年才得以復蘇。確定這次事件發生的精確時間、速度和過程是探明其原因的關鍵。

      南京古生物所沈樹忠研究團隊在華南、西藏、西南等地開展了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二疊-三疊系界線剖面研究,建立了高分辨率化石生物地層以及十萬年級高精度綜合年代框架,并運用最新的CONOP化石生物多樣性定量統計和多種地球化學指標分析,論證了此次生物集群滅絕事件的時空模式及其與古環境演變的關系。他們的研究表明,二疊-三疊紀之交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的時間約在252.28±0.08百萬年前,其滅絕的整個過程不超過20萬年。他們通過中國海、陸相剖面的系統對比和碳循環模擬,認為二疊紀末由于大規模地下巖漿活動造成溫室氣體大規模快速釋放以及與火山噴發等的共同作用,使得溫室效應迅速加劇,這是最終導致整個地球海陸生態系統同時在極短時間內全面崩潰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賴旭龍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地區二疊紀末至中三疊世的海相牙形石進行氧同位素分析,定量地構建了該時期赤道低緯度地區高精度古海水溫度變化曲線,揭示了二疊-三疊紀之交發生的一次快速極熱事件,并在此后近5百萬年的時間內一直延續極端高溫的過程。從而以實際數據證實了二疊紀末快速極熱事件是導致這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并且揭示持續高溫抑制了赤道低緯度地區早三疊世生態系統的復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志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戎嘉余在評述上述成果時表示,該研究成果基于二疊-三疊系界線生物與年代地層框架和晚二疊-早三疊世牙形石氧同位素分析,用最新化石多樣性定量和多種地化指標,確定了這次大滅絕發生的精確時間和速率以及復蘇模式,表明了火山活動致溫室氣體快速釋放和全球極熱化是生態系快速崩潰和隨后生物復蘇遲緩的根本原因,這對認識地球環境變化趨勢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201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會同《科技導報》編輯部、《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中國科學基金》編輯部和《中國基礎科學》編輯部共同舉辦,設有推薦、初評、函評和發布4個環節,其最終結果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組和咨詢組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專家投票選出。

    相關文章

    痛別|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熙炎先生逝世

    2023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了我國抗菌類鏈......

    中國科學院舉辦2023跨年科學演講

    2023跨年科學演講海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供圖2022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舉辦2023跨年科學演講。本次活動以“復興路上的科學力量”為主題,面向全網播出。2023跨年科學演講再度創新,連續超過15......

    訃告|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先生逝世

    訃告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蔣華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點54分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蔣華良先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磷留存時間的時空規律獲揭示

    在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陳洋博士在閆俊華研究員、王應平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森林生態系統碳氮磷留存時間的時空規律。相關研究發表于《農業與森......

    利用迄今最早DNA重建200萬年前的生態系統

    科技日報北京12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200萬年前的世界什么樣?科學家通過分析迄今恢復的最早的古代環境DNA,繪制了格陵蘭北部約200萬年前生態系統的樣貌,包括曾存在的動物和植物物種。該結果發表于7日......

    全國珊瑚礁論壇聚焦珊瑚礁研究與保護

    近日,以“共享未來:珊瑚礁研究與保護”為主題的全國珊瑚礁論壇暨中國太平洋學會珊瑚礁分會2022年會/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邊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南海海洋所、自然資源部南海生態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

    古城稀土礦床花崗巖榍石中重稀土活化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流體成礦作用學科組馮雨周博士后和陳華勇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遷移對華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重稀土富集礦化的指示。相關研究發表于AmericanMineral......

    氮沉降調控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機制獲揭示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駱亦其等科研人員,研究揭示長期氮沉降調控熱帶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機制。相關研究12月1日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

    對映體選擇性平行動力學拆分研究獲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羅爽課題組利用平行動力學拆分的策略,在對映體選擇性平行動力學拆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ACSCat......

    中國新西蘭生物醫藥與健康聯合實驗室揭牌啟動

    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與新西蘭莫里斯.威爾金斯中心共建的中國-新西蘭生物醫藥與健康聯合實驗室在廣州揭牌啟動。雙方決定以聯合實驗室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深入合作,積極應對當前生物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