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83.shtm
隨著兩款抗新冠病毒創新藥先諾欣、民得維附條件獲批上市,上海醫藥企業的產能開始爬坡。
“過去3年,為了盡快研發出抗新冠病毒藥物,科研機構、制藥企業攜手合作,在各級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拼盡全力‘往前趕’,完成了多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沈敬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諸多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均源自上海。
成績屬于過去。如今,上海正在對標國際最高標準,繼續當好排頭兵、先行者,利用科技創新探索高質量發展的“上海路徑”。
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張江科學城是上海建設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區。
大科學裝置,是科技創新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位于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大科學裝置之一。
“澤布替尼是第一個在美獲批上市的中國本土自主研發抗癌藥。作為一款基于結構設計的藥物,其研制過程中所有分子結合的結構數據都是通過上海光源獲得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等在內的14個在建、在用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都位于上海。
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正在集聚發展。上海已經構建起以大科學裝置、新型研發機構、頂尖創新人才為支撐的基礎研究“金三角”。
“科技創新要實現領跑,從根本上來說,就要在各個學科領域‘種’出自己的原始創新之樹,去‘摘’自己樹上的科學果實。”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
2023年上海將聚焦“全過程創新”,從多維度著手,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全力推動在滬全國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前瞻布局可形成新賽道風口點的顛覆性技術,加快塑造新動能新優勢。”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書記徐楓表示。
助力新興產業跑出“加速度”
如今,上海正加快實現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點突破和跨越,努力打造創新成果“原產地”。
上海市市長龔正表示,過去5年,上海發展新動能加速壯大。上海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2萬家、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4942家,在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新興產業是上海打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硬支撐。“上海將聚焦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大新賽道布局和發展,努力構建著眼未來的‘3+6’新型產業體系,即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表示。
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過去5年,上海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17年的30.8%提高到42%左右,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4萬億元。
想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就要積極開辟未來產業新賽道。
2023年1月,上海已經簽約重點產業項目160多個、總投資1000億元,新開工重點產業項目60多個、總投資額超700億元。數字經濟、元宇宙、細胞治療等新興產業領域成為新增的投資重點。
“上海將瞄準健康、智能、能源、空間、材料五大未來產業領域、16個賽道展開布局,矢志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吳金城表示。
新興產業的壯大,還離不開創新生態的加持。
前不久,費斯托AX創新中心等18家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正式授牌,浦東新區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總量達到65家。
依托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中小企業也能夠與大型企業一起創新。
“這些跨國巨頭、國內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將憑借自身技術實力、鏈接創新資源,扶持本土創新勢力,以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打造開放式創新生態圈。”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李慧表示。
推出具有影響力的“上海方案”
作為上海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穩定器”,浦東對人才的需求十分強烈。春節后發布的“浦東人才25條”等一攬子人才新政策,明確浦東將率先打造“國際人才發展引領區”。
除此之外,上海先后發布和推進了“科創22條”、科改“25條”、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等一系列改革政策和試點工作,為實現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上海還設立了技術轉移專業崗位,為相關人才提供晉升通道,通過放權和制度松綁,打破科研人員的績效“天花板”。
除了進行制度創新之外,上海還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高地。
聚焦科研領域“從0到1”的原始創新,自2021年起,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并取得成效。
上海不僅有“基礎研究特區”,還有“大零號灣”。2015年,創新創業集聚區“零號灣”啟動建設,經過不斷發展,最初的“零號灣”實現“從0到1”的跨越,成為“大零號灣”。其入選科技部、教育部“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名單,成為具有完整創業服務平臺的科創集聚區。
2月27日,上海制定并正式發布了《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大零號灣”建設升級,將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等一批重大科研計劃項目。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透露,已經有60余家該校師生創辦的企業入駐了“大零號灣”,總估值超過500億元,其中估值超過兩億元的企業有29家。
記者了解到,在國務院已經批復的兩批36條可復制推廣的舉措中,有9條為上海經驗,占總數的1/4。上海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國企創新、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9個領域,先后發布了超過70個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項改革舉措。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上海的重要任務之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是上海重點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涉及這些領域的“上海方案”已由國務院批準實施。
未來,上海將繼續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并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