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3-07 11:57 原文鏈接: 黑土地上的科研娘子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61.shtm

    她的團隊有28名成員,其中20名是女性;她的團隊成員有的已為人母,有的還未到而立之年;她的團隊常年奔波在東北黑土地上,從事黑土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的研究與推廣……

    她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梁愛珍,她的團隊是東北黑土地上的科研娘子軍。

    這些年來,梁愛珍帶領團隊扎根田間地頭,通過20年連續的黑土質量監測,闡明了保護性耕作下黑土肥力的演變過程,用科技守護著腳下的黑土地。

      ?

    梁愛珍(左二)帶領科研娘子軍團隊深入田間地頭。 東北地理所供圖

    “招了個女生”

    2002年,山西姑娘梁愛珍考入東北地理所攻讀博士學位,也開啟了她的黑土地保護賽道。

    剛進所的梁愛珍發現,當時的黑土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學科組只有自己一個女生。“我們學科組2002年才組建,當時組里只有4名男同志。”

    “今年招了個女生,這以后工作可咋整?能吃苦嗎?能堅持下來嗎?”面對導師的質疑,梁愛珍選擇用實際行動來回答。

    除了在實驗室里分析樣品,梁愛珍大部分時間都深入田間地頭。為了不讓自己被“特殊照顧”,每次外出采集土壤樣品、監測數據,梁愛珍比男同學還要積極主動。

    2008年,梁愛珍博士畢業后留在東北地理所工作,繼續從事黑土地保護的研究。

    布點選址、試驗設計、田間監測……梁愛珍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茍,為的就是黑土地可以肥壯起來,秋天農民可以收獲得更多。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脫下白大褂的梁愛珍和農民沒什么區別。“當時我真的害怕在黑土地保護的賽道上,因為自己跑得太慢,拖了大家的后腿。”

    談到現在團隊女性占大多數,梁愛珍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比例不是刻意而為之。我們團隊的女性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實驗室測定分析、田間定位實驗管理、示范區技術應用、學科組管理等工作,在工作中這些女性都非常勤奮。”

    是否干過農活、能不能吃苦、是否有擔當和責任感……這些是梁愛珍每次面試新成員必問的問題和考察的事項。

    “因為我自己也是女性,我理解女性的不易和牽絆,我會盡力去兼顧。”梁愛珍舉例說,“如果女生出差,我會至少派兩個人,保證安全;在野外實在干不了的力氣活,我們也會求助當地農民朋友。”

    20年定位試驗

      ?

    粱愛珍(前排左二)團隊在交流討論。東北地理所供圖

    2001年,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層典型黑土地區,東北地理所建立了東北黑土區第一個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長期定位試驗基地。

    如今,梁愛珍帶領的黑土地有機碳與保護性耕作團隊的很多成果也出自這塊試驗基地。

    比如,團隊在試驗基地開展了包含免耕玉米-大豆輪作、秋翻玉米-大豆輪作、免耕玉米連作、秋翻玉米連作、常規耕作玉米連作且秸稈不還田5個處理的研究,采集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樣品,測定其土壤熱穩定性,計算熱分解(RE)相關指標,同時與土壤異養呼吸及微生物殘體進行相關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耕作方式對RE指標影響很大,但是作物輪作對其無顯著影響,其中免耕顯著提高了土壤表層的有機碳熱穩定性。今年1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通過20年定位試驗,梁愛珍團隊以黑土區氣候條件、地形特點和土壤類型為主要影響因素,研究不同區域黑土保護性利用模式,及其對土壤有機質、土壤結構、水肥保持和供給能力、養分循環、作物生長等的影響。

    這些年來,在德惠、長春、農安、公主嶺、梨樹、大安、榆樹的合作示范點上,總能見到這支科研娘子軍的身影。

    據悉,梁愛珍團隊的科研成果為農業農村部《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供重要的科學數據支撐,關鍵技術入選吉林省農業主推技術。與此同時,團隊促成了東北黑土區免耕播種機的研發應用和產業化,為“梨樹模式”的建立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從嘲笑到認可

    “從開始被農民嘲笑、不接受,到后來得到大家的認可。”梁愛珍感嘆道,“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過程并不順利。”在最初技術在田間地頭推廣應用的時候,經常引來農民的觀望和質疑。

    對此,這支科研娘子軍不僅不厭其煩地將向農民宣講,還親自下地邊示范邊講解。

    在梁愛珍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黑土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增加,農作物產量也得到了穩定和提升。農民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配合到主動虛心求教。

    相關文章

    日本地下探測器首次發現超新星中微子

    每隔幾秒鐘,在可觀測宇宙的某個地方,就有一個大質量恒星坍縮并以超新星爆炸形式釋放。物理學家稱,日本的超級神岡探測器現在可能正從這些“大災難”中收集穩定的微中子,相當于每年探測到幾次這樣的事件。這些微小......

    日本研究發現小魚的這種吃法延年益壽

    一項新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日本女性攝入整條小魚與降低全因死亡率和癌癥死亡率有關。這項研究由日本名古屋大學科研人員進行,強調了攝入小魚對延年益壽的潛在好處。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公共健康營養》。日......

    學者開發可設計性構造紅外光驅動功能微機器人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教授王吉壯、教授李丹團隊與合作者,開發了一種通過體相異質結有機半導體太陽能電池的旋涂技術可設計性構造光驅動功能微機器人的新方法,能夠在各種維度結構(0D、1D、2D、3D......

    海上多能互補綜合發電技術獲多國發明專利授權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研發的“深海多能互補發電生產生活探測綜合平臺”獲歐盟發明專利授權。此前,該技術已獲得中國、美國、日本發明專利授權,完成在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布局,為......

    遙感數據智能重構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世林團隊與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楊超宇合作,在遙感數據智能重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實現了南海多源遙感高分辨率海表葉綠素逐日產品的精準重構。相關成果......

    廣州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立

    7月8日至9日,由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主辦的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在廣州大學舉行。會上,廣州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和廣州市人工智能學會正式成立,并舉行了揭牌儀式。廣州大學人工智能......

    廣東電力負荷今年首創新高

    記者從南方電網獲悉,7月9日13時44分,廣東最大電力負荷達1.48億千瓦,今年首創新高,用電負荷規模已超30年位居全國首位。根據AI技術預測,未來兩周南方區域用電負荷仍將持續攀升。據了解,今年1-6......

    新研究揭示類骨質微環境對骨生成的影響

    近日,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羅丙紅團隊設計了一種具有快速的光固化能力、適宜的粘度、獨特的液晶態以及在打印后液晶態在三維上能夠良好保持的新型液晶墨水,并基于數字光處理(DLP)技術打印了一類具有類骨......

    獅子洋通道主橋錨碇完成底板施工

    7月9日,記者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經過33個小時的連續澆筑,獅子洋通道項目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錨碇底板最后一方混凝土于7月8日20時完成澆筑,標志世界最大錨碇基坑安全筑底,下一步即將轉入填芯施工階段。......

    中國“希格斯工廠”技術關鍵技術準備就緒

    日前,《輻射探測技術與方法(英文)》以開放獲取形式,在線發表了《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技術設計報告:加速器》(以下簡稱“技術設計報告”)專刊。該報告由CEPC加速器研究團隊撰寫,通過國際前沿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