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臂叢神經病
各種原因引起的臂叢神經損害統稱為臂叢神經病,是一種最常見的神經叢病。臂叢神經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肩帶肌、上肢和胸背部諸肌的肌無力和肌萎縮,受累臂叢神經分支所對應的皮膚感覺區麻木、疼痛和感覺減退。根據受累部位和損害程度的不同,臨床可有不同形式的癥狀組合。
(1)上臂叢(臂叢上干)損害又稱Duchenne-Erb麻痹 其臨床特點為肩帶肌和上肢近端肌群受累,表現為肩胛下肌、大圓肌、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胸大肌鎖骨頭、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肱橈肌和旋后肌無力、萎縮,肩關節外展、上舉、屈肘和腕關節屈伸不能。感覺障礙不明顯,有時上肢及手的橈側面有感覺缺失。
(2)下臂叢(臂叢下干)損害又稱Klumpke-Dejerine麻痹 其臨床特點為手的各項運動功能受累,尺側腕屈肌、蚓狀肌、大小魚際肌和全部指屈肌麻痹,手肌萎縮明顯,形成爪形手。手指和腕關節屈曲不能。指伸肌和肩肘關節的活動不受影響。
(3)臂叢中干單獨損傷 少見,主要癥狀為上肢伸肌群無力。全臂叢損害的臨床特點為肩、肘、腕、手各關節運動癱瘓,肌肉萎縮,上肢腱反射全部消失。除肋間臂神經支配的臂內側近腋部的部分感覺保留外,其余上肢感覺完全喪失。
2.肋間神經痛
是指肋間神經支配區內的疼痛,常位于一個或幾個肋間,多呈持續性燒灼樣痛,呼吸、咳嗽和打噴嚏可誘發疼痛加劇。查體有時可見相應的肋間區皮膚痛覺過敏。
3.腰骶神經叢病
腰骶神經根受損時可有放射痛,彎腰、打噴嚏、咳嗽和屈頸時可使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試驗陽性,腰椎活動受限,脊柱前突變直,局部叩痛,豎脊肌痙攣。單純的神經根損害一般不影響自主神經功能。
神經叢損害時直腿抬高試驗多陰性,脊髓內壓增高時常不引起疼痛加重,上腰叢損害時髖屈曲和外展以及伸膝無力,感覺障礙分布在大腿前部和小腿。下叢損害時引起股后肌群、小腿和足部肌群無力,骶1、2脊神經節段感覺缺失。全部腰骶叢損害罕見,表現為整個下肢肌肉癱瘓、無力和萎縮,腱反射消失,從趾尖到肛門周圍的感覺均減退或缺失。自主神經受累表現為下肢皮膚干燥、發熱,常有小腿水腫。神經干損害時主要表現為與該神經有關的運動和感覺功能受累。
(1)股神經損害 其運動神經纖維支配的髂腰肌、縫匠肌和股四頭肌無力,表現為伸膝和屈髖無力,大腿外展不受累(由閉孔神經支配)。大腿和小腿前內側的股神經感覺分布區內有感覺障礙。
(2)閉孔神經損害 表現為大腿外旋、屈曲困難,內收肌群因與坐骨神經共同支配,因而表現為不完全癱瘓。
(3)股外側皮神經神經損害 主要見于中年男性,臨床表現為長時間站立和行走后出現大腿外側下2/3區皮膚麻木和刺痛,局部檢查有感覺減退和感覺過敏。
(4)坐骨神經損害 主要表現為坐骨神經痛,是沿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綜合征。急性腰椎間盤突出通常導致背部和腿部神經根(腰5或骶1)分布區疼痛,常伴麻木和感覺異常;運動功能缺損取決于受累神經根,腰5脊神經根導致足和趾背屈無力,骶1脊神經根受累產生足跖屈無力和踝反射減弱。可有脊柱運動受限、背部局限壓痛,觸及脊旁肌痙攣和Lasegue征等。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導致雙側癥狀、體征及括約肌受累。
4.坐骨神經痛
根據病變部位分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經痛。
(1)根性坐骨神經痛 多見,主要是椎管內和脊椎病變,腰椎間盤脫出最常見,其他如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骶硬脊膜神經根炎、脊柱結核、椎管狹窄,血管畸形、腰骶段椎管內腫瘤或蛛網膜炎等。
(2)干性坐骨神經痛 多為腰骶叢和神經干鄰近病變,如骶髂關節炎、結核或半脫位,以及腰大肌膿腫、盆腔腫瘤、子宮附件炎、妊娠子宮壓迫、臀肌注射不當、臀部外傷和感染等。
坐骨神經痛常見于青壯年,特點是沿坐骨神經徑路的放射性疼痛,多為單側性,自下背部或臀部向股后部、小腿后外側、足外側放射,呈持續鈍痛或燒灼樣痛,可陣發性加劇,夜間常加重。行走、活動或牽拉可誘發或加重,患者采取減痛姿勢,患肢微屈和向健側臥位,仰臥起立時病側膝關節彎曲,坐時健側臀部先著力,站立時脊柱向患側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