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理
胸廓上口上界為鎖骨,下界為第1肋骨,前方為肋鎖韌帶,后方為中斜角肌。上述肋鎖間隙又被前斜角肌分為前、后兩個部分。鎖骨下靜脈位于前斜角肌的前方與鎖骨下肌之間;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則位于前斜角肌后方與中斜角肌之間。
病理改變
神經受壓損傷常為假炎性腫脹樣,感覺纖維最先受累,運動神經僅在晚期出現受壓。此癥狀嚴重,較難恢復。神經受壓時間過久則會通過交感神經導致血管舒縮障礙。鎖骨下動脈血管壁可發生改變,動脈外膜增厚,間質水腫及同膜增厚伴管腔內血栓形成。早期血栓為纖維素血小板型,可出現雷諾氏(Raynaud)現象。交感神經纖維收縮反射可加重指尖血管阻塞。靜脈在過度外展或內收時受到壓迫,可觀察到血液逆流停滯和外周靜脈壓上升,壓迫消失后恢復正常。靜脈壁反復損傷可發展類似炎癥后纖維化樣改變,靜脈呈白色,失去半透明狀態,且口徑明顯減小,形成側支循環。早期發展趨勢為靜脈血栓,如側支循環尚未形成,則可引起指端壞死改變。
分為神經受壓和血管受壓兩類,神經受壓的癥狀較為多見,也有神經和血管同時受壓。
(一)神經受壓癥狀有疼痛,感覺異常與麻木,常位于手指和手的尺神經分布區。也可在上肢、肩胛帶和同側肩背部疼痛并向上肢放射。晚期有感覺消失,運動無力,魚際肌和骨間肌萎縮,4~5指伸肌麻痹形成爪形手。
(二)動脈受壓有手臂或手的缺血性疼痛、麻木、疲勞、感覺異常、發涼和無力。受壓動脈遠端擴張形成血栓使遠端缺血。靜脈受壓有疼痛、腫脹、痠痛、遠端腫脹和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