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學家王俊,日前獲得由鳳凰衛視聯合海內外十余家知名華文媒體和機構評選的“影響世界華人大獎”提名。
王俊現任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同時也擔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丹麥奧胡斯大學、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他2012年年入選《自然》雜志評選的“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是唯一入選的中國人,這位只有37歲的年輕科學家,是中國70后群體中杰出的科技代表人物,其研究涉及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的組裝、注釋、表達、復制、比較基因組學、分子進化、轉錄調控、多態性等多個領域,至今已經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累計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
王俊從最初參與的1%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到發起并組織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十幾年間,他在生物基因領域取得的成就非凡。在《自然》雜志介紹王俊的專文中,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洽奇評價他說:1999年,華大基因支持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而到今天,華大的基因測序能力,讓其在世界基因測序上的貢獻超出了50%。
從2011年至今,王俊一直擔任著國家973計劃“全基因組高分辨率中國(東亞)人群遺傳變異圖譜的繪制” 項目、深圳市-國家973項目配套資金 “全基因組高分辨率中國(東亞)人群遺傳變異圖譜的繪制” 項目、深圳市-重點實驗室“深圳市人體共生微生物和健康研究重點實驗室” 項目等多個重要科研項目的負責人。
1999年華大基因研究院正式成立,王俊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承擔了中國部分的數據分析工作;隨后于2001年,在中國秈稻基因組計劃中負責生物信息學分析部分;2003年,王俊還帶領團隊進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診斷的科研攻關,96個小時就做出了SARS檢測試劑酶聯免疫試劑盒,并以最快的速度將30萬份“免疫檢測試劑盒”免費捐贈給全國所有醫院,幫助阻斷SARS的蔓延。隨后的幾年里,他還組織實施了家蠶、家豬基因組計劃與家雞多態性圖譜計劃,發展了多個包括組裝、比對、注釋在內的軟件算法,建立了多個數據庫,這些科研項目成果發表于幾大世界級的頂尖雜志。
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王俊又帶領華大基因研究員在深圳完成了第一個黃種人的基因組研究項目——“炎黃一號”。 “炎黃一號”只是對于亞洲人和中國人在基因研究方面的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王俊又參與研究了“千人基因計劃”,這一計劃由中、美、英三國科學家一起合作研究,由王俊帶領的華大基因研究所負責亞洲人圖譜這一部分,同時科技部也啟動“973研究計劃”來研究亞洲人群基因圖譜。王俊介紹,人類的健康和自己的基因息息相關,這些對于基因圖譜的研究,能夠顧清晰地摸清基因和各種疾病之間的關系,理想效果達到每一個人都能測得其自身的基因,人類在對自己的基因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后,對自身健康之路會有更明確的方向。
2009年至2010年,王俊又帶領科研團隊相繼完成了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黃瓜基因組計劃和桑蠶基因組重測序計劃等一系列項目,同時提出了人類“泛基因組”的概念,對格陵蘭約四千年前的古愛斯基摩人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并聯合歐盟開展了“人體腸道元基因組研究計劃”的研究等。華大是第一個在全球范圍內能夠找到這個大腸桿菌完成的全基因組序列的測定,是全球第一個破譯此序列的研究團體,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并因此得到了國際上在次方面研究的認可。
王俊說,從長遠講,希望在他的生命當中有可能去實現,對整個國家全基因組的研究有所突破,讓所有的中國人的每一個全基因組的圖譜都能夠有所解讀,并且基于他們全基因組圖譜之上能夠重新構建人類對健康的認識,重新在人類對健康新認識的基礎上構建一個醫學上,個體化健康的一條基因組學之路,是他想在遠期內能夠達到的目標。王俊還表示動、植物等各種物種的發展都是可以利用基因技術往前推進的。
華大基因研究院不僅僅進行科技研究,還很熱心公益事業,除了在2003年非典中做出的突出貢獻,華大還在印度洋海嘯期間,鑒定和配合國際組織鑒定遇難人員DNA;在汶川地震災后疫情的檢測中,第一時間奔赴災難現場,對水源土壤進行鑒定,防止大災之后的大疫;并且參與中華骨髓庫捐獻、地中海貧血工程等公益事業。王俊表示,所謂的公益其實在華大是一個常態,華大成立就是以為人類做事、使人類受益為目的,只要是我們使得上勁、用得上力的地方,我們都會去做,都會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第一現場。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2-2013”是鳳凰衛視及鳳凰網策劃發起,中國新聞社、北京青年報、新加坡聯合早報、明報、南方報業集團、新浪網、星洲日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香港文匯報、世界日報(北美)、亞洲周刊、美國僑報、歐洲時報和北京大學共十余家在兩岸三地、東南亞、美加及歐洲富影響力的華文媒體和機構共同主辦的華人年度盛事,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華人盛典由來自主辦機構的百名資深媒體人推選出本年度身處新聞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領域成就卓著、對世界具影響力并受全世界關注的10余位杰出華人,頒授“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2-2013”將于3月30日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鳳凰衛視及鳳凰網會將通過衛星和網絡播出典禮盛況。
近日,2023年歐洲工程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共有6位華人科學家當選本年度的歐洲工程院院士。新晉院士有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常焜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樓雄文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
美國時間2023年8月28日,第三屆美國華人質譜學會(CASMS)會議在線上召開。作為該領域的獨具影響力的盛會,CASMS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共享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思想和展示創新技術的平臺,并得到了來自......
ChatGPT爆火之后,AI相關領域的獵頭陷入忙碌。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當下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五年前的近3倍,其中ChatGPT直接帶動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領域,新發職位近一年......
破紀錄的一天!北京時間3月25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雜志同時刊出了12篇由華人學者撰寫的論文或技術評論。盡管這12篇論文來自不同研究團隊、不同研究領域,但《中國科學報》梳理后發現,除1篇對前人研......
想投國際期刊,但英文論文卻遲遲寫不下第一個單詞。依賴翻譯軟件,但中英文寫作的邏輯天差地別。非英語母語者,如何順利開始第一次英文論文寫作?近期,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候選人童蘊賀在Science網站職業專......
編譯|孟凌霄從碩士到博士,不是簡單的升學,而是一次蛻變。簡單“做”一個項目是不夠的,長期的科研道路更需要獨立“主導”研究的能力。1月18日,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王玉凝在Nature網站職業專欄發表文......
當地時間1月20日上午,美國馬薩諸塞州當地法院撤銷了對知名華人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的指控。此時,距陳剛2021年1月14日在家中被FBI逮捕,已經過去整整一年。對此,陳剛的辯護律師RobFis......
近日,Nature、Science同時關注了兩項針對美國科研人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美華人科學家對美國政府執行的“中國行動計劃”感到強烈恐懼。一項涉及美國83所研究型大學、近2000名科研人員的調查顯示......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美國東部時間2021年8月9日,首屆美國華人質譜學會(CASMS)學術研討會暨展覽會在Gather.Town隆重舉行。本屆學術研討會關注蛋白質組學與生物質譜,代謝脂質組學與藥物質譜2大......
會議時間:2021年8月9日-8月13日參會方式:GatherTown網上互動虛擬會展中心(GatherTown使用小貼士)報名地址:http://casms.org/?action=meeting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