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名:金盞銀盤。(《廣東中藥》Ⅱ)
【來源】為 菊科植物 三葉鬼針草或金盤銀盞的全草。
【采集】夏、秋采收,曬干。
【藥材】干燥全草,長30~50厘米,莖粗3~8毫米, 棱柱狀,淺棕褐色,有棱線。葉紙質而薄,1回 羽狀復葉(三葉鬼針草)或2回3出復葉(金盤銀盞),干枯,易脫落,有葉柄。花序干枯, 瘦果易脫落而殘存圓形的 花托。氣微,味淡。以干燥、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于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 三葉鬼針草全草含蒽醌甙。其變種Bidens pilosa var.minor含"植物甾酵-B",熔點141~147℃,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藥理作用】三葉鬼針草提取物對腸內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幼嫩莖枝作牲畜飼料,有良好的營養價值,但因其中含較多揮發油,故能使牛乳雜有不良之氣味。從全草中壓榨而得之粗汁在體外(小杯法)能抑制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